當你拿到一段旋律,想要為它配上和弦時,你會怎麼思考?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先判斷這段旋律是什麼調,然後就從那個調的和弦庫裡挑選適合的和弦。這樣做當然也沒問題,但是你不一定要這樣做,在這篇文章,我們就要來玩所謂的「恆定結構」(Constant Structure)技巧,讓你創造出更有特色、不傳統的聲音!
傳統思維:先定調性再配和弦
假設我們有一個 D C B A G
的主旋律,並且想要在它下面配一些和弦。
比較傳統的思考方式,可能是先分析這段旋律可以屬於哪一個調性,然後就寫一些那個調會出現的和弦。
譬如,你可以說 D C B A G
長得像是 G 大調的旋律。因為它最後一個音是 G
,而且每個音都是 G 大調音階裡的音。於是你就可以幫它配上正常的 G 大調和弦進行,例如很常見的 1-4-2-5-1 級進行(G-C-Am-D7-G)。聽起來像是這樣子:
或者,你也可能認為 D C B A G
是一個 E 小調的旋律,因為這些音在 E 小調自然音階裡也會出現。那麼,你就也可以為它配上 E 小調的和弦進行。同樣以基本的 1-4-2-5-1 級進行舉例,就是 Em-Am-F#ø-B7-Em。聽起來像是這個樣子:
比較這兩種處理方式,我們可以發現:藉由配上不同的和聲,同一段旋律可以聽起來像 G 大調或 E 小調。以上兩種和弦進行的共同點是,它們的和弦都是來自同一個調性中「正常」會出現的和弦。
恆定結構:不管調性,專注結構
但是,沒人規定我們一定要先定義調性才能配和弦呀!「恆定結構」的概念,就是打破這個思維框架的方法之一。
恆定結構(Constant Structure)的定義非常簡單:連續用超過三個以上同樣性質的和弦接在一起。這些和弦可能是來自同一個調,也可能不是,重點是我們根本不管現在是什麼調、是第幾級、有什麼功能——我們就是連續全部都寫同一種類型的和弦就對了!
這種寫法的效果常常都滿好的,尤其是在使用比較複雜的九和弦以上的情況的時候。它會產生一種很難用傳統理論解釋的特殊聲響。
六種恆定結構實例
接下來,我要用同樣的 D C B A G
主旋律,寫六種不同的恆定結構例子給你看,每一種都有各自很難形容的特殊感覺,你可以精準用文字形容出每一種的感覺嗎?歡迎跟我分享(wiwikuan@fastmail.com)你的心得!
1. 小九和弦(m9)
第一個例子是把主旋律當作和弦的九度音,然後每一個和弦都寫成小九和弦。所以整個和弦進行就是 Cm9 Bbm9 Am9 Gm9 Fm9,聽聽看效果:
2. 大九和弦(maj9)
如果你覺得小九和弦不夠亮,那你可以試試看全部都寫大九和弦。同樣地,我也是把所有的主旋律音都當作九度音對待,聽聽看大九和弦的效果:
3. 屬十一和弦(9sus)
如果要中性一點的話,也可以試試看屬十一和弦,或者說「屬九 sus」和弦。這種寫法會讓我想起大型電玩遊戲 Game Over 後,出現最高分排行榜時的那種配樂感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聯想。
4. 增十一度大和弦(Maj9#11)
想要有科技感的話,試試看帶有增 11 度的大和弦,也就是很像 Windows 98 開機配樂的那種和弦。在這個例子中,我把全部的旋律音都當作增 11 度音,聽聽看效果:
5. 小十一和弦(m11)
你也可以試試看全部用小 11 和弦,我把全部的旋律音都當作 11 度音,聽聽看效果:
6. 屬十三 sus 和弦(13sus)
再來試試看屬 13sus 和弦,我把全部的旋律音都當作 13 度音,聽聽看:
自己嘗試更多!
以上就是今天很簡單的「恆定結構」的課程。除了以上舉例的寫法之外,恆定結構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你可以:
- 測試各種不同的和弦類型
- 把主旋律當作和弦中不同位置的音(不只是九度、十一度、十三度)
- 在兩種不同的恆定結構連接在一起
如果你最近想要跳脫大小調的框架,這一招是很實用的技巧喔!它不需要太燒腦的音樂理論,卻常常能帶來讓人驚喜的效果!
延伸閱讀
- 這篇文章的影片版本(WiwiVideo 連結)
- 要怎麼知道一個曲子是什麼調?
- 一篇文章,搞懂音階與和弦的對應關係!
喜歡這樣的樂理教學文章嗎?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和影片對你有幫助,希望你可以藉由購買我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和《即興幼幼班》課程、實體書、大包裝、加入頻道會員,或至少在社群媒體分享這篇文章,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好和弦的持續運作。謝謝你!
也希望你可以使用 E-mail 訂閱我,這樣才不會錯過我的最新內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