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我要教你如何「出乎意料地」使用大和弦。
接下來應該是什麼和弦?
聽聽看接下來的這一段音樂,我會在最後一小節前故意把它切掉。我想要你預測一下,最後一個小節應該是什麼和弦。
大部份的人,不管是不是受過音樂訓練,應該都會覺得最後一小節的主旋律應該是 C
,和弦應該是 Cm 和弦。至少依照上下文來判斷應該是這樣,聽聽看:
這段音樂前三小節的內容就是很正常的 C 小調,而且大多數傳統的 C 小調音樂都會結束在 Cm 和弦上。所以,在最後的 Cm 和弦實際出現之前,我們的大腦就已經預測到 Cm 和弦即將要來了。
但是,如果我故意在最後不寫 Cm,而是寫 C 和弦的話,你會聽到一個出乎意料而且充滿希望、重現光明的效果。聽聽看:
皮卡第﹒三度
這種在小調音樂中突然使用大和弦來結尾的寫法,在學術上被稱為「皮卡第終止」(Picardy cadence)或「皮卡第三度」(Picardy third)。
⚠️ 注意:不要誤解成「皮卡﹒第三度」喔!是「皮卡第﹒三度」才對。
關於「皮卡第三度」這個名詞的由來並不是很明確,有學者1認為這個詞可能是源自於古法文中的 picart,意思是「尖銳」。延伸來指在小調音樂的結尾處用大和弦時,因為三度音比較高,聽起來也就比較尖銳這樣子。
巴哈的作曲 SOP
這個寫法是一個從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梗了,在三百年前左右的巴洛克時期音樂中非常常見;有些作曲家甚至把這種寫法當成小調音樂的標準程序來使用。
巴哈在他的作品中也經常使用這個手法。以下這段是出自《平均律鍵盤曲集》的例子,這首曲子是 C 小調的,按照常理應該用 Cm 和弦來結尾,但巴哈卻選擇使用了 C 和弦。聽一下這首曲子最後幾個小節:
現代音樂的例子
這一招在現代音樂的情況也很好用,我來彈一段範例給你聽。假設我有一個這樣的和聲進行:
F E7 | Am - Gm C7
然後我把整個和聲進行重複三次:
F E7 | Am - Gm C7
F E7 | Am - Gm C7
F E7 | Am - Gm C7
經過了三次之後,你的大腦應該已經習慣了在 F E7 之後會接到接 Am。所以,我在第四次的時候故意在 F E7 後面接上 A 和弦,你就會感覺「哇,居然出現了預料之外的 A 和弦!」
F E7 | Am - Gm C7
F E7 | Am - Gm C7
F E7 | Am - Gm C7
F E7 | A! (哇)
我把這個和弦進行編成比較動感一點的節奏,這樣你可以看到它在實際流行音樂中的效果。注意最後那個 A 和弦給你的感受:
以上就是今天的、如何出乎意料地使用大和弦的課程,學會它之後也在你的下一個作品中用用看吧!
延伸閱讀
- 最後的現代音樂例子的和弦進行,就是俗稱的「丸之內」和弦進行。你可以看這一部檸檬卷的影片了解更多。(WiwiVideo 連結)
- 不熟悉和弦代號嗎?看看這篇:一次搞懂所有的現代和弦代號!
喜歡這樣的樂理教學文章嗎?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和影片對你有幫助,希望你可以藉由購買我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和《即興幼幼班》課程、實體書、大包裝、加入頻道會員,或至少在社群媒體分享這篇文章,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好和弦的持續運作。謝謝你!
我的同名實體書《好和弦 - The NiceChord Book》,裡面還有更多實用的樂理與音樂相關文章,到這裡看更多資訊,以及下載試閱本讀讀看吧!
-
Robert Hall hypothesizes that, instead of deriving from the Picardy region of France, it comes from the Old French word “picart”, meaning “pointed” or “sharp” in northern dialects, and thus refers to the musical sharp that transforms the minor third of the chord into a major third.(羅伯特·霍爾假設,「皮卡第終止」這個詞源於古法文中的「picart」,意思是北方方言中的「尖銳」或「鋒利」,因此指的是將和弦的小三度轉變為大三度的音樂升記號。)– Picardy Third, 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