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20 歲就有錢到可以退休?橫跨古典爵士的天才 — 蓋希文的故事!

20 歲就有錢到可以退休?橫跨古典爵士的天才 — 蓋希文的故事!

來聊聊蓋希文的故事,以及他是怎麼融合古典音樂及爵士音樂兩大門派的。

      

你知道很多古典鋼琴學習者、或甚至是古典鋼琴家的夢想是什麼嗎?對很多人來說,當然也包括我自己,都是想要能夠彈爵士樂

我們想要彈爵士,是因為爵士音樂很多酷炫的和聲和節奏,是在古典曲目裡面看不到的,要是我們的手指也可以彈出這麼酷炫的東西該有多好啊!

沒錯,這是我。
沒錯,這是我。

但是對於從小學習古典音樂的人來說,彈爵士音樂是超難的。倒不是說在鋼琴技巧上有多麼困難,而是爵士音樂的語氣、味道、那些微妙的節奏跟力度變化,沒有經過多年的練習是不可能彈得很到位的。

如果以上還不夠難,爵士音樂中的「即興演奏」,就又可以嚇跑更多古典音樂家了。大部分的古典音樂家們需要樂譜,要我們不拿樂譜、直接上台即興,就有點像是走鋼索,但是下面沒有安全網的感覺,結局大概都會死得很慘吧。

不需要即興,但很像爵士樂的作品

所以到底,夢想要彈爵士音樂,卻又辦不到的古典鋼琴家要怎麼辦呢?不要擔心,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就是我們的救贖。

我覺得蓋希文真的是音樂歷史上一個非常少見的人物,他的作品當中有爵士音樂的酷炫節奏和複雜的和聲,但是他又可以以一種古典音樂家能夠理解、也能夠演奏得好的形式和語氣來寫作。更重要的是,彈蓋希文的作品,不需要即興演奏,所有的音符,蓋希文都幫你寫好了。

到底蓋希文是怎麼做到的?他為什麼能夠把古典和爵士兩種風格融合的那麼好,然後同時受到包含古典、爵士、流行音樂圈,所有音樂人的敬重呢?

⚠️ 以下這部片只在這裡、Wiwi.Video 和 Odysee 有,在 YouTube 上是看不到的唷!

只是順便學個鋼琴

蓋希文是一個出生在美國紐約的猶太人,他小時候其實也就只是個一般的小屁孩;10 歲的時候,有一天他聽到他朋友的小提琴音樂會,覺得音樂好像還蠻好玩的,剛好當時他爸媽也買了一台鋼琴準備給他哥哥學琴,就這樣,10 歲的蓋希文也就順便開始學彈鋼琴了。

當然,蓋希文的爸媽絕對想不到,這台鋼琴買下去的投資報酬率到後來有多麼的高。

George Gershwin (左)和他哥哥 Ira Gershwin。
George Gershwin (左)和他哥哥 Ira Gershwin。

蓋希文最開始學鋼琴的時候,接受的也是古典音樂的課程,在初學階段換過幾個老師之後,蓋希文後來找到了威斯康辛音樂院的鋼琴教授 Charles Hambitzer,同樣的,接受的還是古典鋼琴的教育;當時老師叫他做的事情,跟現在我們學鋼琴沒什麼兩樣,彈歐洲古典音樂家,像是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作品,然後有空的話去音樂廳,聽聽管弦樂團的演出這樣子。

從小就很會賺錢的蓋希文

不過,非常有生意頭腦的蓋希文,並沒有像其他學鋼琴的人一樣,只是關在琴房裡苦練古典音樂,身在紐約,他當然知道真正可以賺錢的,是他到處都可以聽到的流行音樂跟爵士音樂。

在 15 歲的時候,才學鋼琴 5 年的蓋希文就決定他不要唸書了,他要去紐約市的錫盤街(Tin Pan Alley)當 Song Plugger

錫盤街(Tin Pan Alley)
錫盤街(Tin Pan Alley)

所謂的 Song Plugger,就是在百貨公司裡面的樂器樂譜店彈鋼琴,給客人試聽樂譜的人;沒有錯,在 1913 年的時候,你可以到百貨公司去買鋼琴譜,而且還有專門的人可以試彈給你聽,很酷炫吧!

蓋希文的這一份樂譜試彈員的工作,如果把薪資換算成現在的價值的話,月薪差不多是 52,000 元台幣,已經比台灣的平均月薪還要高了,不要忘記這個時候他才 15 歲喔!

在 1916 年,蓋希文 17 歲的時候,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曲名叫做《當你想要的時候,你得不到;當你得到的時候,你又不想要》(When You Want’em, You Can’t Get’em; When You’ve Got’em, You Don’t Want’em)。

先不管這個奇怪的曲名,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雖然蓋希文是學習古典音樂的,但是他的作品明顯的是很受到當時流行的 Ragtime 和爵士音樂的影響。

隔年,1917 年,蓋希文出版了另外一首短短的鋼琴曲《Rialto Ripples》,也是幫他賺了不少錢的暢銷之作。

晉升「百老匯作曲家」

但是蓋希文音樂生涯第一個最大的轉捩點,是在 1919 年的時候;那時候蓋西文在一個 party 裡面彈鋼琴,他彈了一首自己寫的歌叫做《Swanee》,剛好被一位歌手 Al Jolson 聽到。

這個 Al Jolson 不是一般的歌手,而是當時百老匯最火紅、才剛跟劇院簽下年薪七千萬台幣合約的男歌手,反正他聽到這一首《Swanee》之後覺得很喜歡,就決定直接把這首歌加到他當時主演的音樂劇《Sinbad》裡面;這個《Sinbad》也不是一般的音樂劇喔,而是百老匯在 1918 和 1919 年最賣座的音樂劇。

Al Jolson 在隔年也錄製了這一首《Swanee》的專輯,這一首曲子隨後就成為了流行排行榜上第一名的單曲長達九個禮拜,賣出了兩百萬張專輯,以及超過一百萬份樂譜。

對了我前面忘了說,這一首《Swanee》是蓋希文在搭公車的時候,在車上只花了 10 分鐘就寫出來的曲子。

這一首歌曲的大成功,正式讓蓋希文晉升成了所謂的「百老匯作曲家」,這個時候蓋希文才 20 歲而已,他在這兩年賺進的收入,就算是要從此退休都沒有問題的,但是蓋希文決定要超越自己,挑戰寫作更大的作品。

藍色狂想曲

蓋希文的下一個大作,可能也是他在古典音樂圈最有名的作品,就是 1924 年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蓋希文是先寫了雙鋼琴的版本,然後交給 Ferde Grofé 編成鋼琴加樂團的版本。

這個作品使用了很多你會在爵士音樂看到的和弦跟節奏,但是卻是以古典音樂會作品的形式呈現,在 1924 年當時算是一個很實驗性的作品。

事實上《藍色狂想曲》首演的這場音樂會的標題,就是「An Experiment in Modern Music」;在美國紐約市舉行的這場音樂會,有超級多大咖音樂家在觀眾席裡面,包含了拉赫曼尼諾夫,史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家克萊斯勒,跟發明蘇沙號的蘇沙本人。

當然這個作品也是超級成功的,到 1927 年為止,《藍色狂想曲》的專輯也是賣了超過百萬張,現在蓋希文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經不只是百老匯作曲家,也同時是古典音樂家了。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寫了兩首暢銷之作之後,蓋希文覺得自己還想更進步,於是他跑到法國巴黎去,想要找名師 Nadia Boulanger 學習;這位 Nadia Boulanger 的學生名單也是說出來會嚇死人的那種,她教過的學生包含:

  • 簡約音樂大師 Philip Glass
  • 拿過 28 座葛萊美獎、幫 Michael Jackson 製作專輯的 Quincy Jones
  • 超有名的鋼琴家和指揮家 Daniel Barenboim
  • 甚至連探戈大師 Astor Piazzolla 也曾經是她的學生

但是當蓋希文去找她,Boulanger 只是跟蓋希文聊了幾個小時之後就說「我沒有什麼可以教你的」就拒絕他了。後來蓋希文又去找了印象派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想要學作曲,拉威爾在聽到蓋希文的收入數字之後,跟他說:「應該是你要當我的老師才對吧」,然後就拒絕他了。

身為一個跑到法國巴黎求學,卻沒有人想要教他作曲的美國人,蓋希文在 1926 年寫下了另一個他的代表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描述⋯⋯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看到的街景跟氣氛。

這一首《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在 1951 年的時候被改編成了電影,這部電影同樣也是相當成功,拿下了包含最佳影片等的六座奧斯卡;這一部電影又在 2014 年被改成了音樂劇,在 2019 年 8 月第一次來到台灣,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

蓋希文到底算古典還是爵士?

蓋西文的故事說到這裡,我們好像就可以來說一下一個大家常常吵的問題:蓋希文的音樂到底算是古典音樂,還是爵士音樂?其實聽完前面的故事,答案就很明顯了,蓋希文既不是古典作曲家、也不是爵士音樂家。

蓋希文是一個⋯⋯

  • 10 歲才開始學鋼琴,
  • 學了五年之後就輟學跳入職場作流行音樂,
  • 20 歲轉入百老匯歌舞劇製作,賺了很多錢之後,
  • 第一次嘗試寫古典音樂會作品就賣了一百萬張專輯,然後
  • 跑到法國想進修卻沒有人敢教他

⋯⋯的天才。

因為做歌舞劇的關係,蓋希文其實什麼風格都要會寫,就跟現代的電影配樂家的角色有點像,你硬要把他歸類成是古典音樂或是爵士音樂其實都不對,所以大家以後就不要硬要歸類,一定要有一個標準答案了吧。

Rhythm Changes = 換節奏?

不過雖然說蓋希文不能算是一個爵士音樂家,他倒是對後來的爵士音樂有一個影響深遠的貢獻,那就是所謂的「Rhythm Changes」。

你看到「Rhythm Changes」這個字可能不會懂它的意思:

  • Rhythm = 節奏
  • Changes = 換

所以是要換節奏嗎?換什麼節奏?

其實這邊的 Rhythm 指的是蓋希文的一首叫做《I Got Rhythm》的歌,然後 Changes 指的是 Chord Changes,也就是「和弦進行」的意思;所以「Rhythm Changes」就是指《I Got Rhythm》這首歌的和弦進行。

「Rhythm Changes」跟「12 小節藍調」,大概就是爵士音樂中最重要的兩個固定的曲式了吧。

Rhythm Changes 是一個 32 小節的和弦進行,它在實際使用的時候有相當多種變化型,以下我要把這個和聲進行移到 C 大調,簡單介紹它最最最簡單的那種形式。

它的前 4 個小節,是 1-6-2-5 進行重複兩次。

C Am | Dm G | C Am | Dm G |

接下來的 4 個小節,是以下的序列,其中有一個副屬和弦和一個借用和弦。

C C7 | F Fm | C G | C |

整個 8 小節會重複兩次,然後接到第二段。

第二段是連續的副屬和弦堆疊,每一個和弦有兩小節:

E7 | E7 | A7 | A7 | D7 | D7 | G7 | G7 |

最後再重複最開始的那八小節,就完成整個曲式了。

** Rhythm Changes in C Major **
C Am | Dm G | C Am | Dm G |
C C7 | F Fm | C G  | C   :||
E7   | E7   | A7   | A7   |
D7   | D7   | G7   | G7   |
C Am | Dm G | C Am | Dm G |
C C7 | F Fm | C G  | C    ||

當然在後來的爵士音樂當中,以上的很多地方都被修改成了比較複雜的版本,不過這就超出這篇文章的範圍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蓋希文的故事,最後請享用蓋希文的《第二號前奏曲》,我們下篇文章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幫我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