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節拍器的故事

節拍器的故事

節拍器,不就是打打拍子而已嘛,有什麼難的?其實真的很難,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一首曲子的速度快慢,對於感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在古早古早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作曲家,想要跟演奏者傳達你頭腦中「理想的速度」,除了去跟演奏者直接討論之外,剩下的方法就是只能在樂譜最開頭,寫上像是 Allegro、Andante、Moderato 之類的速度形容詞了。

譜上的「Allegro」(快板),就是一個速度形容詞
譜上的「Allegro」(快板),就是一個速度形容詞

但光是使用形容詞而已的話,還是不夠精確,更別提每個人對於同一個形容詞的解讀不同的問題了;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可以精確地測量拍子速度的機器,如果那個機器還可以發出聲音,幫助音樂家維持穩定的拍子,那就更完美了。

生活在現代的你,當然知道這個機器就是「節拍器」囉,而且就算你手上沒有一台獨立的節拍器,你應該也能夠在 30 秒內,打開你的手機下載到一個節拍器 app。

🎹 也可以使用好和弦的「不囉唆的節拍器」!

對於我們這些已經被現代科技寵壞的人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節拍器不過就是打個拍子而已嘛,有什麼難的?」不過現代被認為是很單純的打拍子的機器,在以前其實不是這麼簡單的。

以前怎麼測量時間?

在很久以前,人類都是靠著一些很不方便或是很不準確的方法,像是⋯⋯

  • 日晷
  • 水鐘
  • 沙漏
  • 蠟燭
  • 線香、甚至是泡茶(你聽過「一炷香、一盞茶的時間」的說法嗎?)

⋯⋯來測量或敘述時間的,而且使用以上這些工具,能夠測量的最小單位都還是太長了,不符合音樂上的使用;你總不能跟音樂家說,我的這首曲子速度是「每 16 小節 / 一炷香的時間」吧。

直到 1581 年,有個叫做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的義大利聰明男人,他有一天在唸書的時候很無聊,抬頭看著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被風吹得晃來晃去,然後發現了一個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雖然吊燈搖晃的幅度有大有小,它們的搖晃週期居然都是一樣的

然後他就跑回家做鐘擺的實驗,從此以後,我們人類就有了「鐘擺」這個東西了;不過要等到 1656 年,鐘擺才會成功地被荷蘭人 Christiaan Huygens 實際運用到時鐘上。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第一個「音樂用鐘擺」

在差不多 17 世紀後半,也開始有許多人嘗試製作音樂用的鐘擺;歷史上第一個製作出「可調節速度的鐘擺節拍器」的人,是個名叫羅力(Étienne Loulié, 1654-1702)的法國人音樂家。

羅力的「節拍器」長得像是下圖這個樣子。這個發明有三個重大缺陷:第一個是續航力不足,它的鐘擺擺沒有很久就會停了;第二個是,要擺動慢速的拍子的話,需要很長的鐘擺;第三個是它不會發出任何聲音,所以演奏者需要盯著節拍器看,抓鐘擺剛好垂直的那一刻來當作拍點。

這就是羅力的「節拍器」。不,它其實就是一個可以調長度的鐘擺而已。
這就是羅力的「節拍器」。不,它其實就是一個可以調長度的鐘擺而已。

後續一百多年的製作節拍器的嘗試,多半也是無法克服以上三個問題。

節拍器的發明人「沒有」發明節拍器

直到 1812 年,德國發明家韋恩克爾(Dietrich Nikolaus Winkel, 1777-1826),發現了只要讓鐘擺的兩端都有配重,就算是用很短的鐘擺也可以擺動出很慢的拍子,現代的節拍器才終於誕生。

但很可憐地,韋恩克爾並沒有把他的想法保護好,導致他的設計被另一個德國工程師梅智(Johann Nepomuk Maelzel, 1772-1838)偷走了。梅智把韋恩克爾發明的節拍器,加上了數字刻度之後就搶先一步去申請了專利,命名為「梅智的節拍器」(Maelzel’s Metronome),然後就開始製造、行銷它。

梅智與他(偷來)的節拍器。
梅智與他(偷來)的節拍器。

當然可想而知的,韋恩克爾一定會告梅智侵害智慧財產權,所以接下來就是兩人的打官司時間了;雖然最後韋恩克爾贏了官司,但他最終還是無力停止梅智製造「梅智的節拍器」,一切都太遲了。

你在很多樂譜最前面看到的「M.M.」字樣,就是在指「梅智的節拍器」;一直到現代,許多資料來源都還是誤認梅智為節拍器的發明人

M.M. = Maelzel’s Metronome = 梅智的節拍器
M.M. = Maelzel’s Metronome = 梅智的節拍器

大客戶

雖然梅智用醜陋的手段「發明」了節拍器,但他還是找到了挺他的大客戶;歷史上第一個「梅智的節拍器」的大咖代言人,就是貝多芬大師本人。

貝多芬 1817 年在一封書信裡寫了:

"…I have long purposed giving up those inconsistent terms allegro, andante, adagio, and presto; and Maelzel’s metronome furnishes us with the best opportunity of doing so. I here pledge myself no longer to make use of them in any of my new compositions."

「⋯⋯我老早就想要把這些像是『快板』、『行板』、『慢板』、『急板』之類的無意義字眼丟掉了,如今梅智的節拍器終於讓我們能夠這樣做;我決定我在往後的作品中,不再標示這樣的速度形容詞了。」

貝多芬隨後將他比較有名的大約 150 首作品,記載了節拍器刻度,不過有趣的是,貝多芬在他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裡,卻沒有標上節拍器刻度。

兩件額外的事

最後我還想補充兩件關於節拍器的事。

第一個是節拍器上面的刻度單位是指「每分鐘打幾拍」(beats per minute),現代常簡寫為「BPM」。

第二件事是,只要是會發出聲音的東西,就一定會有人把它當作樂器使用;匈牙利作曲家李蓋替(Ligeti György, 1923-2006),在 1962 年就發表了一首用 100 台節拍器演奏的《交響詩》。

這個作品的爭議性太大,導致原本決定播送這個作品的荷蘭電視台,在首播兩天前把節目取消,改成轉播足球賽。


以上就是今天的節拍器故事的課程。其實我知道大部份學鋼琴的人都還滿討厭節拍器的,不過節拍器真的是一個練習樂器上非常好用的工具;你現在知道了幾百年來、大家花了這麼多心思在節拍器上面之後,你下次練琴的時候,還是偶爾用一下節拍器吧。

喜歡這樣的文章嗎?

我的同名實體書《好和弦 - The NiceChord Book》,裡面有更多實用的樂理與音樂相關文章喔,到這裡看更多資訊,以及下載試閱本讀讀看吧!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和影片對你有幫助,希望你可以藉由購買我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即興幼幼班》課程、實體書大包裝、加入頻道會員,或至少在社群媒體分享這篇文章,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好和弦的持續運作。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