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我們有三個有趣的會員問題,歡迎直接繼續閱讀,或是按以下連結直接跳到特定問題。
AI 輔助音樂學習/創作
會員 quantumflux286 來信問:
請問老師有沒有比較好的使用 AI 輔助音樂學習/創作的經驗?
我曾嘗試使用過 Suno 的 AI 作曲功能,但有些曲目雜音較多,且只能匯出音檔,需自行轉譜;也試過利用 ChatGPT 進行音樂和聲分析及歌詞創作,但往往出錯較多。
不知老師認為如何運用 AI 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呢?
用 AI 的目的
使用像是 Suno AI 的音樂產生器時,首先要確定你的目的是什麼:
- 用在「不重要的音樂」上: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些「不會被注意聽的音樂」,例如一般 YouTube 影片的背景音樂,那麼就直接使用 AI 產生的內容就好了。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只是輔助元素,不需要特別精緻或獨特。
- 用在創作上:我會推薦把 AI 當作「靈感產生器」就好。你可以利用已經寫好的歌詞,讓 AI 產生很多版本的音樂素材,然後從這些素材中尋找你認為有趣的片段,自己把這些片段重組,並且親自重新演奏、製作。
基本功很重要
這表示,要能夠把 AI 用得好,你仍然需要具備完整的音樂製作能力。這包括:
這就像現在也很氾濫的圖片產生器一樣。一般人只能隨便玩玩,把自己的照片轉成其他畫風後貼到社群媒體上;但大部份的人沒有能力修改 AI 產生內容中不完美的部份。這樣的應用方式一點價值都沒有,因為人人都可以做到。
反觀,真正的專業設計師能夠重新組合和修改 AI 產生的東西,把它們轉化成真正精緻的作品。專業設計師們擁有從零開始創作的能力,所以當 AI 產生的內容不完全符合要求時,他們有足夠的技術來修改它。AI 只不過是加速他們的工作流程而已。
和聲分析工具
至於和聲分析,我覺得用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 進行和聲分析是選擇了錯誤的工具。你應該用專門的音樂分析軟體,像是 Sonic Visualiser 配合和聲分析的外掛程式(如 Chordino)。詳情請看這一篇文章。
用 AI 達到最佳效果
總結一下,我覺得「運用 AI 達到最佳效果」的重點,還是在於「增強人類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賴 AI 產生的成品。
AI 的能力一定會隨著時間提升,可以產生出的東西會越來越好;但這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同樣的 AI 產生出類似的結果,不管這結果的品質有多好,都不會有額外的價值。
真正的重點是訓練自己有紮實的基本功,這樣不管 AI 的程度如何,我們都能做出比「使用同樣 AI 的其他人」更好的作品。
不套公式、好聽的鋼琴伴奏
知芸來信寫:
聽了很多流行歌還有 K-POP 都是只有歌手唱歌跟鋼琴的類型,沒有其他樂器。鋼琴的部分,感覺整首歌沒有用到三加一配置(或許幾小節而已)、阿貝爾替或是其他伴奏公式。
但如果我沒有那些伴奏公式可以參考的話,腦袋空白,憑感覺編聽起來又不是很好聽。
那些編鋼琴的作曲家是怎麼做到不限於套用公式、沒有規則卻又好聽的伴奏?
寫出漂亮的配置就會好聽
根據你這兩個月的會員作品(三月、四月),我覺得你現在面臨的問題並不是需要追求花俏的伴奏手法,而是需要把和聲配置寫漂亮。這包含:選擇正確的和弦、適合的音域、適合的重複音。
其實,只要有很好的和聲配置,就算只有很簡單的節奏就可以很好聽了。許多所謂的「花俏」效果,其實只是在確立和聲配置後做一些節奏變化而已。
另外,那些你認為「沒有規則」的伴奏,其實很可能都是有規則的,只是那些規則目前還不在你的資料庫中。隨著你的經驗值增加,你會逐漸發現和理解這些看似隨意但其實很有結構的伴奏模式。
如何學習厲害的彈法
我認為學習「厲害、花俏的彈法」,最自然、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多練琴」。多彈厲害作曲家的各種鋼琴獨奏作品(並且不要只彈流行風格,而是「所有」風格都要彈),你就會自然而然吸收到這些養分。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寫出好聽又合理的鋼琴作品,並不是只靠在 MuseScore 打譜軟體裡研究就可以達成的。因為鋼琴是用手彈的,寫譜的時候需要考慮「手是怎麼在鋼琴鍵盤上運行的」。
許多網路上的鋼琴譜,即使播放起來聲音還不錯,但只要仔細去看,常常都可以發現許多不好彈、不合理的安排。這是因為編曲者只是在軟體裡填上了「播放起來效果不錯的音」,而不是寫上「鋼琴家彈起來很順暢的音」。
如果自身沒有夠強的鋼琴技巧,就不太可能寫得出「彈起來很順暢、很帥」的鋼琴譜。所以,花更多時間練琴、接觸更多樣的優質鋼琴作品(請你的鋼琴老師推薦就對了!),就能讓你更快達到理想的目標喔!
在機械練習和玩之間取得平衡
日日火腿洪金寶來信寫:
請問 Wiwi 在即興的世界,如何在「機械練習」和「玩」之間取得平衡?
地表上最強即興吉他手 Guthrie Govan 說:
When I was a lot younger. I never really had a practice routine. Where I’d gonna doing the metronome thing happening and do exercise that I never had the attention span for that. But I would sit there and just put on a record and play along with it. And, sometimes I would be trying to pickout certain stylistic things that I heard happening on the acutal record. If you jam along with an Yngiwe record for long enough. You’re going to start doing things like that. Because you’re hearing that kind of tonality and that kind of note distruibution. It kinda infects you in some subtle way which was kind of the idea just let stuff osmosis into the way I play rather than steal anything specific and then practice one lick over one lick and over again. Um, year always I’ve just tried to play what I hear in my head and that’s really what improvising is…1
(當我年紀還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真正固定的練習方式。我沒有用節拍器練習,也沒有做特定的練習曲,因為我沒有那樣的專注力。但我會坐在那裡,放一張唱片,然後跟著一起彈。有時候,我會嘗試模仿唱片中的某些特殊演奏風格。如果你跟著英格威(Yngwie)的唱片彈奏夠久,你就會開始做類似的事情。因為你聽到那種音調和那種音符分配方式,它會在某種程度上悄悄地影響你,這就是我的想法——讓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地融入我的演奏方式,而不是刻意去偷學某個特定的技巧,然後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同一個樂句。呃,多年來我一直嘗試彈奏我腦海中聽到的東西,這才是即興演奏的真諦。)
Practice is such a ugly word. Practice for me involves 20 hail marys or 50 sit ups or something like that. It evokes the idea of putting yourself through something you dont’t enjoy at the time in the name of self-improvement. I’ve never really operated like that. I’ve always played a lot because I like playing. If they reach the point where I cease to find playing rewarding, I would stop it and do something else instead. Possibly, even do nothing instead.2
(「練習」是個醜陋的詞。對我來說,練習就像是唸 20 次聖母經或 50 次仰臥起坐之類的事情。它讓人想到為了自我提升而強迫自己做一些當下並不享受的事。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我一直彈很多琴,是因為我喜歡彈琴。如果到了某個時刻,我發現彈琴不再讓我感到愉快,我就會停止,轉而做其他事情。甚至可能什麼都不做。)
Remember, learning about your instrument should never feel like a chore; it’s supposed to be fun and rewarding!3
(記得,學習樂器絕對不應該感覺像是一種負擔;它應該是有趣且有成就感的!)
他是我吉他英雄,我想成為像他一樣的人,把音樂當成一種語言來講。而且,他演奏音樂真的就像說話一樣。這就是我相信他的哲學的原因。不過他這些想法造成我一些現實上的矛盾。
- 矛:我只玩的話根本進步不了,因為玩來玩去都會只是自己認知來的東西,導致即興上上毫無突破。而且加上自己對電吉他的指板位置沒有達到大師級通透(可以理解為基本功不足),導致自己音樂上的表達有很多限制(如想彈七和弦但反應不了)
- 盾:但只做機械練習去加強基本功——例如全七和弦指板琶音,同一個位置所有七和弦去按,升降機琶音(在同一把位,下行琶音 8 個音後,轉去下一個和弦)——又感覺很無聊,違背了 Guthrie Govan 所謂「學樂器應該是很好玩,不應該是做家務的感覺」。 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一邊跟著 backing track 玩,一邊應用那些基本功。但這樣做會沒有回饋感,你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進步了。有一種容易迷失的感覺。
我覺得學習樂器並不只是「玩」跟「機械練習」這樣二分法而已呀!這樣看的話,可能太多簡化學音樂這件事的複雜性了。
如果我們思考一下即興到底要怎麼練,其實就是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而已——「頭腦知道要彈什麼」和「身體能夠真的彈出來」。
讓頭腦知道要彈什麼
解決頭腦的問題,要從增加「音樂語彙」著手,也就是要用力吸收養分:
- 分析並練習厲害的作曲家、編曲家的作品
- 把自己喜歡的即興片段採譜下來並反覆練習
- 多聽、多演奏各種風格的音樂,即使不是自己最喜歡的風格
Govan 也說了:「跟著英格威(Yngwie)的唱片彈奏夠久,你就會開始做類似的事情。」這就是在吸收養分呀!
單靠自己一直去即興是很難進步的,因為那只是「重組自己頭腦中既有的音樂材料」。如果頭腦中的素材有限,不管再怎麼重組,也很難產生出高品質的想法。
讓身體能夠真的彈出來
身體的問題,要從「技巧練習」著手——注意我說的是「技巧練習」,而不是「機械練習」。
我倒是不覺得技巧練習一定要像是「做 50 次仰臥起坐」一樣無聊。技巧練習是一種「最佳化」的過程,你面對一個具體的問題:「在這個時間點、如何用恰好的力度彈出正確的音?」然後嘗試尋找命中率最高、最省力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感到一個技巧練習「無聊」,很有可能你只是在重複已知動作,而不是在研究如何「最佳化」。
就算是練習看似單純的事情,例如跑步,也不僅僅是機械式地往前跑而已。我們可以去調整步距、頻率、落地的接觸點、擺手方式、身體上下跳動的幅度、身體傾斜角度、腳跟拉起的時機等等。並不是用力一直往前跑就會進步的。
(好和弦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就是一套非常不無聊的技巧練習指引喔!)
有目標就會好玩
我覺得 Govan 說「學習樂器不應該感覺像是一種負擔」並不是要叫我們避免有系統的技巧練習,而是要我們在練習中找到有意義的目標。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是應該要「玩」還是做「機械練習」了。
想要問問題嗎?
如果你是「大和弦」以上的會員,別忘記你可以使用專屬的表單問問題(在你收到的會員信中都會有表單網址),我就會在好和弦官網上像是這樣用圖文(或配合音訊)的方式公開回覆你喔!
喜歡這樣的文章嗎?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和影片對你有幫助,希望你可以藉由購買我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和《即興幼幼班》課程、《古典加料站》伴奏音樂、實體書、大包裝、加入頻道會員,或至少在社群媒體分享這篇文章,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好和弦的持續運作。謝謝你!
不想錯過好和弦的最新作品和教學的話,請用 RSS(那是什麼?)訂閱好和弦,或是與好和弦透過 E-mail 保持聯絡。想要建議文章或影片主題的話,也歡迎直接寫信到 wiwikuan@fastmail.com。
-
Guthire Govan Creative Guitar 1 - Forewor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