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好和弦的混音幼幼班 - 壓縮器(Compressor)篇

好和弦的混音幼幼班 - 壓縮器(Compressor)篇

      

在上一期的「混音幼幼班」我們介紹了原理很簡單,但是實際使用非常困難的 EQ;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同樣也是原理很簡單,但是實際使用比 EQ 還要更困難的 Compressor!

(本篇音樂例子多,建議一邊播放影片,一邊配合文章享用唷!)

Compressor(壓縮器)的原理非常簡單,也是只要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完了。Compressor 就是:

「在音量過大的時候,會自動把音量關小的工具。」

好和弦其實已經有做過影片介紹過 Compressor 了,之前那部影片的標題叫做「突然大叫也不會嚇到別人的混音技巧」;在那部影片我比較專注在一般拍影片的時候,處理旁白或是對話的情況,也就是我覺得用 Compressor 最簡單的情況啦。如果你對 Compressor 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話,也許你可以先去看那部影片,再繼續今天的文章,應該會更容易理解唷!

那今天這篇文章接下來的內容,我要比較專注在 Compressor 在音樂中的使用,詳細討論每一個 compressor 的設定,在音樂上面的感覺是什麼。

為什麼要關小聲?

你可能會覺得 Compressor 這種「自動把音量關小聲」的機器,只是為了不要讓聲音太大嚇到人,或者是保護耳朵而設計的;雖然它的確是有這樣的功能啦,但是在音樂上更重要的原因是,Compressor 可以把一段聲音當中,大聲的地方跟小聲的地方的差距縮小,也就是讓音量可以更穩定,就更容易可以跟其他的樂器混在一起。

而且因為 Compressor 能夠快速調整音量的特性,它也可以用來重新塑造聲音的波形, 讓一段音樂的個性、感覺完全不同;這一點,我覺得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最難想像的,不就只是變小聲變大聲而已,要怎麼改變一段音樂的個性?

Compressor 的使用者介面

我今天用來示範的 Compressor 是 iZotope 出品的 Neutron;這個不是業配喔,用它來示範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它有很容易看懂的音量圖表,你如果在自己家裡學習的話,用任何一個 Compressor 都可以運用我今天說的全部技巧。

iZotope Neutron 的使用者介面
iZotope Neutron 的使用者介面

我們先來看上圖幾個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意思(注意綠色圈圈標示):

  • 我播放的時候,下面這個灰色區域(1) 會一直跳起來,顯示當下音量有多大。
  • 這一條白線上面寫「Threshold」(2),我可以用滑鼠上下拉,就是用來告訴 Compressor,如果音量超過這條白線,就要自動把它關小。
  • 如果下方的灰色音量區沒有碰到 Threshold 白線,Compressor 就不會做任何事;但是把白線降低,讓音量觸碰到白線的話,就會觸發把聲音關小的機制,看起來就是很像這條白線把聲音壓下去了的感覺。
  • 上面的橘色的線(3),就是用來顯示它把我的音量關小了多少,橘色線掉下來越多,就表示當時音量關小得越多。
  • 下面的 Attack 和 Release(4),指的是 Compressor 的反應速度跟回復速度;旁邊的 Ratio 就是指把音量關小的程度。
  • 上面有一個小小的「A」字樣(5),這個是自動音量補償的意思。

如果你想要自己玩玩看,把⋯⋯

  • Attack 關到最小(上圖為 0.1 ms)
  • Release 開到大約 300~500 ms
  • Ratio 開到最大

⋯⋯就可以得到「很誇張、很容易聽得出來」的 compressor 效果,會比較容易學習唷!

動態範圍

我在影片中播放了一個鼓節奏(3:57 處),然後一邊播放一邊慢慢把這條 Threshold 白線降低;結果是,白線降得越低,鼓聲就越有一種被壓抑的感覺;換句話說就是,鼓一打出來的瞬間,就被 Compressor 發現音量超過白線,然後就被關小聲了。

把 Threshold 降低,音量就越來越受壓抑(橘色線下降越多)
把 Threshold 降低,音量就越來越受壓抑(橘色線下降越多)

你現在心中的疑問可能是,把 Threshold 降低就是越來越小聲啊,不就是跟我直接把音量關小一樣嗎?答案是這個非常不一樣!所以接下來的觀念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來釐清一下這一點。

因為 Compressor 只會在「音量超過 Threshold 時」(也就是聲音有碰觸到白線的時候)把音量關小,也就是說只有鼓敲下去的那一個瞬間的音量會被關小;兩下鼓之間的空隙,因為音量沒有很大,所以 Compressor 是會把音量回復的。

換句話說,當我們把這條 Threshold 白線降低的時候,我們是在把鼓「有打的時候」跟「沒有打的時候」的音量差距變小,用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把「動態範圍」變小。

自動音量補償

但是,因為把 Threshold 降低的同時,它不是把大聲的部分關小嗎?那這樣就也會造成整體平均的音量也變小了嘛!這會讓我們很難以判斷,現在聽到的效果,到底是因為「整體的音量變小」還是因為「大聲跟小聲的差距變小」造成的。

所以很多 Compressor 都會做 Auto Gain(自動音量補償)的功能。當 Compressor 把大聲的部分關小的時候,會造成整體聽起來的音量變小,Auto Gain 就是可以把平均音量自動補回到大約跟原來一樣,讓人可以在同樣的平均音量之下,比較「有 Compressor」和「沒有 Compressor」的效果。

你可以試試看把 Auto Gain 打開,這樣就可以在同樣的平均音量基準之下,來比較看看 Threshold 降低的感覺到底是什麼。

(示範片段在 6:15 處)

你應該會聽到當 Threshold 越降越低的時候,原本聽不到的一些很細小的聲音,例如說每一顆鼓的尾音、一些很細小的雜音、回音之類的東西,都被放得非常大,變成聽得很清楚,就是有整體變厚、聲音變髒的感覺。

整理一下到這邊為止我想要你了解的邏輯:

  • Compressor 會把聲音當中比較大聲的地方關小
    • 所以會造成大聲跟小聲的地方差距變小
    • 也同時也會造成整體平均的音量變小
  • 所以我們有 Auto Gain 功能,可以把平均的音量提高回原來的基準
    • 沒有 Auto Gain 的話,手動把音量調大來補回也可以
    • Auto Gain 後的結果就是,原來比較小聲的地方變大聲了

如果你到這邊覺得頭腦爆炸想不通的話,我會建議你多看幾次影片前半部,然後實際上到編曲軟體測試一下,如果沒問題的話我們就繼續囉!

Attack Time

iZotope Neutron 的使用者介面
iZotope Neutron 的使用者介面

上圖標示(4)的 Attack 指的是「Attack Time」,也就是「反應時間」的意思,在這個 Compressor 裡面最快可以設定到 0.1 毫秒;也就是說當 Compressor 聽到一個聲音音量超過白線的時候,它在 0.1 毫秒(也就是 0.0001 秒)之內,就可以發現到並且把它關小聲。

如果我們把反應時間放慢會怎麼樣呢?(示範片段在 8:36 處)

你想想看喔:

  • 如果反應時間非常快的話,在鼓聲出來的最開始那一瞬間,Compressor 就會馬上發現聲音過大,然後瞬間關小。
  • 那如果反應時間稍微慢一點點,比如說 10 毫秒好了,意思就是說當鼓聲出來之後,Compressor 要經過 10 毫秒才會把聲音完全關小;換句話說就是一個鼓聲最前面的 10 毫秒就比較沒有被關小,而是 10 毫秒以後的東西才被關小比較多。
  • 但是因為你把 10 毫秒以後的東西關小,還是會造成整體平均的音量下降嘛。所以自動補回音量的 Auto Gain 功能,還是會稍稍把整體音量調大一點點,去補償失去的音量。
  • 那這樣補償之後,不是就會反過來造成最前面的 10 毫秒,相較於原本來說變得相對更大聲嗎?所以造成的效果就是好像每一個鼓的開頭,有一個瞬間很強的能量的感覺。

到這邊你有搞懂 Attack Time 的邏輯了嗎?以及你現在能不能分辨 Attack Time 比較快跟比較慢的聲音差別了呢?

Release Time

Release Time 就是在設定,當音量降到白線以下的時候,Compressor 要花多久的時間回復原來的音量;一樣是以毫秒為單位來設定的。如果我們把 Release 調到超級快跟超級慢會有什麼結果呢?我們一起來思考它的邏輯。

如果 Release Time 超級短

如果 Release Time 是超級快的話,意思就是說 Compressor 可能連鼓打一下的聲音都還沒有過去,就是在它聲音還持續的期間,就已經把音量回復了。

小鼓敲一下的聲波
小鼓敲一下的聲波

上圖是小鼓敲一下的聲波,我量了一下,這一個小鼓大概差不多有 150 毫秒這麼長。你看喔,如果 compressor 覺得這個小鼓的最前面三分之一的地方太大聲好了,它就把最前面三分之一關小對不對?

但是差不多到黑色箭頭這個時候,這一顆小鼓的音量就已經沒有太大了;那如果 release time 超級快,例如說只要 10 毫秒的話,那它就是在聲波差不多進行到藍色箭頭的瞬間,就把音量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就是 compressor 把聲音的開頭關小,然後把聲音的結尾放大,就會造成每一個鼓聲好像都變長的感覺。

如果 Release Time 超級長

最後我們來想想看,如果 Release Time 超級長會怎麼樣?如果 Release Time 超級慢的話,有可能可以慢到下一個鼓聲都已經打出來了,可是音量都還來不及完全回復的狀況;這樣子的話就會造成全部的聲音都變小聲,整個壓縮的效果就變少了。

我來把 Release Time 調到 5000 毫秒,也就是 5 秒鐘試試看,你等一下可以看到我播放的時候,橘色的線都還來不及回到最上面,就又重新掉下去了。

Release Time 調到 5000 毫秒,Compressor 來不及把音量恢復,就重新再把音量關小
Release Time 調到 5000 毫秒,Compressor 來不及把音量恢復,就重新再把音量關小

所以處理爵士鼓的時候,最好的 Release Time 設定,就是不能太快到把鼓聲本身都扭曲掉(除非那是特殊效果啦),也不能慢到下一個鼓出來的時候音量還來不及回去。

那至於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設定,就要看你想要兩下鼓之間的聲音多大聲了,如果想要中間的聲音小聲一點,那麼 Release Time 就要慢一點;反過來說如果想要中間細微的聲音大聲一點,那麼就可以把 Release Time 調的稍微快一點。

結論

以上就是今天的 Compressor 用在爵士鼓上面的時候的課程,我覺得對於初學混音的人來說,Compressor 真的是最難聽清楚效果、最難體會設定差別的一個效果器,我自己大概也是花了好幾年之後,才慢慢能體會 Compressor 到底要怎麼用。

我覺得學習它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能夠完全了解每一個選項的邏輯,讓自己可以在心中想像出每一個選項跟產生出來聲音結果的關聯,這樣你以後遇到各種音量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知道怎麼樣用 compressor 來解決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