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2025 年 1 月會員作品評論:從管弦樂到 Bossa Nova

2025 年 1 月會員作品評論:從管弦樂到 Bossa Nova

好和弦會員作品評論首次以圖文版呈現!這個月有兩位會員帶來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CKC 挑戰大型管弦樂創作,茉莉花茶有 fafa 則嘗試 Bossa Nova 風情。來聽聽作品,討論一下可以改進的地方吧!

      

這個月的會員作品評論,是第一次改成圖文形式呈現。我覺得這個形式更容易讓我把同類型問題放在一起解答,身為讀者的你也可以更快速地得到重點資訊;我希望你會喜歡這個新的格式。

這個月只有兩位會員送交作品(大家都忙著過年去了?),歡迎繼續往下閱讀,或按以下的連結跳到各會員的作品:


🎻 CKC 的管弦樂作品

CKC 這次交的是一個管弦樂作品,他來信寫:

老師你好,這次交了一首新作品。

另外想請問上一次直播,老師那個 Reason 內建 loop 是怎樣做出來的?

我們先來完整聽聽看 CKC 的作品吧:

旋律

我覺得這首曲子的旋律雖然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它的節奏的確有一些單調;整首曲子前三分之二的部分,幾乎每一句都是以下兩種節奏之一:

其實也不是說不能一直寫重複的節奏,但是如果節奏要很重複,其他的面向就需要有趣一點才行。

打擊樂器

跟上個月的直播提到過的一樣,我覺得打擊樂器的部分有點缺乏變化,並且跟音樂的其他部分沒有太多的關聯性。它聽起來很像是找了一個好萊塢電影風格的鼓循環片段(loop),然後就一直複製貼上的感覺。

另外,跟其他樂器的節奏相比,打擊樂的音符有點太過密集。造成一種「打擊樂很忙,但其他樂器的緊湊度沒有跟上」的感覺。或反過來說,也有種嘗試「只靠打擊樂器來提升緊湊度」的感覺。

混音上,我會覺得打擊樂器有點模糊,殘響(reverb)偏大。

銅管樂器的演奏法

從曲子的一開始,銅管樂器就是以「極高力度」以及「音很拉長」的方式演奏的。我會覺得這聽起來不太自然,真實的銅管應該很難這樣子演奏;而且就算能夠這樣子演奏,好像也不太該出現在曲子的最開頭處。

我做了兩種版本。首先是銅管持續高力度、拉長的演奏法;然後是稍低力度,音稍微斷開,長音出來之後微微漸弱的演奏法。比較看看:

另外,銅管音跟音的連接處,出現了微微重疊的現象,這會讓它聽起來很像是電腦做的。

和聲

我覺得這首曲子的和聲選擇上不至於算是有問題;但句尾常常停在轉位和弦的寫法,總是讓我覺得不夠滿足。例如:1:23 停在 G/D、1:30 停在 D/F#、1:31 停在 Em/G、1:40 停在 G/D、1:45 停在 D/F# 和 1:47 停在 Em/G。

如果說不出想要用轉位和弦達成什麼效果,那麼我覺得選擇原位和弦常常是比較安全的。

另外,我會盡量不要讓我的高音旋律和低音是平行八度,那在很多情況下聽起來會比較呆板。

從約 1:18 處開始的旋律和低音,出現平行八度和停在轉位和弦的例子
從約 1:18 處開始的旋律和低音,出現平行八度和停在轉位和弦的例子

其他的 Bug

0:59 處低音的 C# 聽起來像是錯音。(感覺應該要是 C 才對)

Reason 的 Loop(循環播放)功能

在 Reason 當中,只要按下鍵盤的 L 鍵,就可以打開或關閉循環播放囉!在循環播放打開的狀態下,它會在時間軸上標示「L」和「R」的區間不斷重複播放。


🎹 茉莉花茶有fafa的《完美的假期》

茉莉花茶有 fafa 為你帶來的是一首 Bossa Nova 風的歌曲,她來信寫道:

Hello Wiwi 老師好!

過去一段時間忙着樂隊排練和演出,一直沒有時間寫新歌。

這次的歌曲想做成帶有 Bossa Nova 元素的歌曲,是看了老師 Bossa Nova 的講解視頻以後寫的,但好像不是很成功。想聽一下老師的意見,主要是針對編曲,例如樂器的選擇,旋律線條/和絃配置/節奏等,混音來不及了完全沒碰。

整個曲子我總感覺 intro、bridge 和 outro 都有點奇怪,intro 的電鋼琴我其實不太喜歡,但不知道該怎麼編了;bridge 的時候本意是想換個風格玩一下反差(方便樂隊現場演出玩起來),但好像有點突兀。

先來聽聽看整首作品吧:

Intro 段落

你提到前奏(intro)段落(0:00~0:15)的電鋼琴你不太喜歡;這段我看到兩個明顯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切換和弦時,因為換踏板的時機不對或舊和弦的音沒有放掉,而造成前後和弦聲音重疊。

另一個問題是,這段的和弦都是採用三度堆疊的配置,聽起來會比較呆板。像是曲子一開始的 G 大和弦被配置成了 G B D F# G B D F#,聽起來會比較厚重(因為很多音)但又比較呆板(因為都是三度、而且兩個八度都是同音)。如果想要比較輕巧的 Bossa Nova 感覺,也許可以嘗試類似下圖中右邊兩種配置的樣子。

同樣都是 G 大和弦,不同配置會有不同感覺
同樣都是 G 大和弦,不同配置會有不同感覺

後續,在 0:24 和 0:39 處,你都在 Ab 和弦(Ab C Eb)上方寫了主旋律 E;這造成 EbE 音衝突的問題。

0:44 處出現的 Clave(擊木、小木棒),好像沒有造成 Bossa Nova 的感覺,反而有點「數來寶」味?有可能是因為它打的節奏的問題;在這段 Clave 是打在第一和第四拍正拍,不像是一般 Bossa Nova 會做的事情。我是覺得這一段 Clave 先不要出來也無妨。

和弦選擇

整首曲子的和弦選擇幾乎都是三和弦、三度堆疊為主的七和弦,以及屬七和弦,對於 Bossa Nova 風格而言都太單純了。你可能需要考慮:

  • 在大或小和弦時使用一些包含四度和二度的配置
  • 經常省略和弦五音
  • 避免總是使用「原型的」屬七和弦(例如直接彈 G B D F),練習使用屬 11 和弦屬 13 和弦

Bossa Nova 節奏

在第一個 Verse 段落(約 1:05-1:36)我也看到一些問題。

首先是 Bossa Nova 風格(或一般的拉丁風格)的八分音符通常是平均(straight)的,但你混搭了搖擺(swing)的八分音符進去,我會覺得有點不協調;例如 1:05-1:06 的主唱和小鼓過門,以及 1:31-1:34 附近的主唱節奏。

另外,你的「Bossa Nova」節奏是以四分音符為主的,有太多的音符打在正拍上,以及缺乏一層固定的八分音符元素(通常是 Hi-hat 或 Ride)。這可能是你認為目前的 Bossa Nova 不成功的原因。

再來聽一次原本的 Verse 段落:

如果改一下鼓的打法、將 Bass 都用平均的八分音符來彈,並且把鋼琴換成比較複雜的和聲配置,就會比較像是 Bossa Nova 一點點。不過在以下例子中,我沒有修改原有的主唱部分:

Bridge 段落

我覺得 Bridge 段落(1:36-2:07)完全換個風格並不會到太奇怪,尤其是考量到你的意圖是「方便樂隊現場演出玩起來」,我認為完全沒問題。

後續段落

從 Bridge 段落開始,新增了小號的音色,它在 Bridge 段落時的進行曲風格還滿適合的。但後續段落(2:07 以後)變回 Bossa Nova 風時,我覺得它就變得有點突兀、太搶眼了,而且有一種台灣 90 年代綜藝節目伴奏感。

更後面段落的「說唱效果」,例如 2:59 處的「Yeah」和後續的口白,混音上似乎有點太大聲;而且我覺得它們的能量比主唱或伴奏音樂都還高,有點不太搭配。這讓我想到也許整首曲子可以往上移調一點點,目前的氛圍好像有點低落。

整段的旋律部分,包含了人聲主旋律和小號的副旋律,都有前面說的混搭 Swing 和 Straight 八分音符的問題。


總結

從這個月的兩個作品討論當中,可以歸納出幾個音樂製作的重要觀念:

  • 演奏很重要:從 CKC 的管弦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樂器演奏法對效果的重要影響,即使是同樣的音符,用不同演奏方式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使用虛擬樂器時,多想想真的演奏者會如何演奏。
  • 節奏的統一性:兩個作品都有一點節奏上的問題。CKC 的作品中,打擊樂過於密集但其他樂器沒能配合,造成失衡;而 fafa 的歌曲中,straight 和 swing 八分音符的混用,以及過多正拍的使用,也讓風格變得不太對。
  • 和聲選擇:CKC 有點過度使用轉位和弦做結尾,讓樂句聽起來稍微不滿足;而 fafa 則是和弦配置過於單純,缺乏 Bossa Nova 感。

希望以上的討論對你有幫助!

如果你已經是「增和弦」等級的會員(目前似乎額滿中),想要參加每個月的會員作品評論的話,記得在每個月的 14 日以前,將作品公開連結寄到 wiwikuan@fastmail.comwiwikuan@pm.me,這樣就可以出現在下期文章中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