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蕭邦的《幻想即興曲,作品 66》分析!

蕭邦的《幻想即興曲,作品 66》分析!

三對四節奏很難練嗎?以及蕭邦如何把簡單的素材變華麗?

      

如果要列出一個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鋼琴作品排行榜,今天的這一首曲子一定會被很多人排進去。我們今天要來看的就是,蕭邦的《幻想即興曲,作品 66》。

蕭邦的生涯當中一共寫了四首即興曲,這一首《幻想即興曲》就是第一首。這個是在 1834 年,蕭邦 24 歲的時候寫的,但是蕭邦在有生之年都沒有出版它,直到蕭邦過世之後的 1855 年,這一首幻想即興曲才被他的朋友 Julian Fontana 從抽屜裡面挖出來出版,然後給它了這個第「66 號」的作品編號,如果這首曲子是寫完就馬上出版的話,作品編號應該會是在 17、18 左右。

總之呢,我們今天只要看這首曲子的第一段就好,上方影片內有我的示範演奏喔!

為什麼不出版?

首先是,這首曲子寫得這麼好,大家在 200 年後都還是這麼愛,蕭邦幹嘛不想出版發大財?有一個猜測的說法是,在 1834 年,也就是這首曲子完成的同一年,有另外一個作曲家叫做 Ignaz Moscheles,他也出了一首《即興曲》,然後最開頭的音型跟蕭邦這首有點像,蕭邦為了不要讓大家誤會他是抄襲的,所以就乾脆不出了。

開頭的形狀是真的有一點點類似拉,但是這兩首曲子的其他內容其實是差蠻多的,所以要說是抄襲其實很牽強。我覺得蕭邦八成是寫完了之後,才發現有另外那首曲子,怕出版了之後,鄉民會一直討論這兩首曲子開頭的相似度,反而讓另外一個人爆紅那就不好了。

不過蕭邦雖然沒有抄襲這個 Ignaz Moscheles,但是他這一首曲子絕對有從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當中得到靈感。你看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開頭是 C#m 的琶音,蕭邦的這一首也是: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有三個樂章,分別是「C# 小調 ➔ Db 大調 ➔ C# 小調」;蕭邦的這一首有三段,同樣也是「C# 小調 ➔ Db 大調 ➔ C# 小調」。

《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靠近結尾的時候有這個段落:

中間的這一串音,跟蕭邦這首裡面這個片段一模一樣,一個音都不差。

同樣的,如果說這樣就是抄襲也是太牽強,因為曲子的其他內容都完全不一樣,但是身為一個愛惜自己名譽的作曲家,蕭邦可能也會覺得 「大家會不會嘴我,說我抄貝多芬」 ,所以乾脆就不出版了也是有可能。

開頭

這首《幻想即興曲》的開頭,可能是音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開頭之一。這個開頭超簡單,就是先彈一個 G# 的八度,然後接到 C#m 的琶音。

其實我覺得要寫這麼簡單的開頭,必須要很有自信才可以。因為有千百種方法可以開頭嘛,如果是比較浮誇的作曲家,也可以寫一大堆有的沒的的華麗的音來開頭。可是蕭邦卻選擇彈一個長音按住就好,如果是對自己不夠有自信的話,可能會懷疑自己寫這樣是不是太簡單,或是太尷尬之類的。可是蕭邦沒有,他說我就是一個音按住就好,這樣就很帥。

四對三節奏

很多想練這首曲子但卻打退堂鼓的人,都是看到這個四對三節奏就嚇到了。其實這個沒有這麼難啦,你就是讓兩隻手各自習慣各自的速度和動作,他們自然就可以合起來了。

剛開始練的時候,你可以練一小個片段就好,例如說只練最前面兩拍就好。然後你可以左手跟右手交替彈,讓兩隻手各自習慣自己的動作,重複彈 20 遍、30 遍之類的,你重複彈很多很多次之後,你就會開始發現你就算是恍神、完全不要用大腦,你的手還是可以自己運作,這個時候你再把兩隻手合在一起,他就會奇蹟似的可以彈了。

最大的秘訣就是不要想太多,千萬不要想什麼「右手這個音,是插在左手的這個音跟那個音中間」之類的想法,因為這個曲子進行得太快了,實際演奏的時候不太可能可以這樣子想,你還是必須要從 建立手的慣性 這個方向來解決。我之前也有做過一個影片詳細教你如何練這種「2 對 3」或是「3 對 4」節奏,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回去看看。

加花

蕭邦有很強的「把簡單的素材加花成很複雜」的功力,例如說第 5 小節這邊的主旋律,其實原始材料只是很單純的 C#m 分解和弦而已。

你看下圖:

  • 我們從 G# C# E C# E G# 這 6 個音開始。(下圖第 1 行)
  • 我把這個 G# 用上下半音把它包住,就可以把它裝飾成 G# A G# Fx G#;然後我們用周圍的音把這個 C# 包住,把它變成 D# C# D# C# B# C#。(下圖第 2 行)
  • 這樣整個串起來就是實際上蕭邦寫的主旋律了。(下圖第 3 行)

再看第 7-8 小節有底色的這邊,它其實只是一個 C# 的和聲小音階往下彈而已,只是中間塞了其他和弦音來把形狀變得更複雜。

主旋律的前 8 小節,其實和弦上也很簡單,全部都是很常見的 1-2-5-1 進行。5 到 9 小節這邊是 C# 小調的 1-2-5-1 進行,10-12 小節則是 G# 小調的 2-5-1 進行。

5-12 小節的和弦進行
5-12 小節的和弦進行

把旋律藏在快速音群中

主旋律最前面 8 小節,都是單純的單線條旋律,也就是說 每一個音都是主旋律的一部分。 但是從第 13 小節開始就不是了。

從第13小節開始,蕭邦很明顯地是把主旋律設計在每一拍的第一個音,他也有用一個強音記號把它標出來,所以這邊的主旋律就是 G# F# E# F# C# D# E G#

第 13-18 小節
第 13-18 小節

這邊有幾個厲害的設計,像是:

  • 音的順序: 蕭邦沒有把音全部照順序從低到高這樣彈上去,他是先彈最低音,然後高八度,然後再彈中間兩個音。 所以他每一拍的前面兩個音,會聽起來有種分散八度的效果,其實有一點像現代編曲用的 slap delay 效果。
  • 和聲外音: 第 13 小節當中的 B# 也很厲害,因為 B# 不是在和弦裡面的音,所以加進去會讓它稍微不協和,會多一點複雜度。如果這個 B# 換成和弦裡面的 A 的話,整個聽起來就沒有這麼有深度了。
  • 把第二個音符當主旋律: 第 17 小節的設計更厲害,他是拿完全一樣的音,但是改成第二個音彈比較大聲,聽起來的效果就好像是主旋律整個高八度一樣。而且因為現在是每一拍的第二個音最明顯了嘛,所以右手聽起來的時間點就會比左手還要晚一點點,兩隻手有一點點不整齊的錯落感,整個就是聽起來很有深度。

蕭邦式的三全音代理

第 21 到 24 小節的和弦設計我覺得很厲害。

他前兩個小節是先 B7/A - D#m/A#,然後接到減七和弦,有一個很緊張的感覺;後面兩個小節,是先重複前兩個和弦(B7/A - D#m/A#),當你以為他後續會造成相同的結果,但是他卻接到 B7 來緩和氣氛,然後再接回 C#m。

譜例:第 19-24 小節
譜例:第 19-24 小節

最前面這兩個和弦 B7/A - D#m/A# 是一個神奇的技巧,同樣的一招他在後面第 35 小節那時候還有用一次。這個類似我們以前介紹過的「三全音代理」和弦,但是有一點點不一樣,我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給你看。

  • 一般如果我們在 C 大調,結尾最常見的兩個和弦就是 G7 到 C 嘛。(上圖左)

  • 然後我們有一種技巧叫做「三全音代理」,就是用比目標高半音的屬七和弦接過去,那就變成 Db7 接 C 。(上圖中)

  • 但是蕭邦版的「三全音代理」,是把剛才的 Db7 的七度音放在最下面,變成 Db7/Cb 接到 C 。(上圖右)

我覺得這個寫法在現代音樂好像很少看到了耶,你如果下次有機會可以拿出來用用看。

動機發展

我們之前介紹巴哈的時候,不是說他常常會把同樣的音複製貼上或者是反向重組嗎?蕭邦在靠近第一段結尾這邊也用了一些動機發展的技巧,第 29-32 小節,他就是把相同的形狀寫到不同和聲上。

第 37 小節右手的形狀是跟前面的第 13 小節前後相反;第 37-38 小節這一大串音,其實也都是 C#m 分解和弦而已,但是蕭邦在右手每一拍第一個音故意放了一個和弦外音,讓它聽起來有衝突感、不會太順暢,整個氣勢就大加分。

第 37-42 小節
第 37-42 小節


以上就是今天的蕭邦《幻想即興曲》第一段的簡短分析,謝謝你的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幫我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