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TEDx Talk:音樂家的理性和人體 iPod

TEDx Talk:音樂家的理性和人體 iPod

我 2013 年在「TEDx溫羅汀」的演講,影片版 + 圖文版!

      

這是我 2013 年 7 月 29 日在「TEDx溫羅汀」的演講,你在這裡看到的,是稍微修復了聲音(原始的錄音品質很差)以及加入了內嵌字幕的版本;原始的 YouTube 影片在這裡

影片

演講圖文版

我是一個職業鋼琴家跟作曲家,從我小時候有記憶以來,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彈鋼琴、聽音樂、寫曲子、或是分析別人的音樂上面;長久這樣的生活下來,讓我養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職業病,就是每次我只要一聽到音樂,大腦就要強迫一定要去分析它

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音樂是一個非常感性、非常浪漫的事情,不過它確實也是,你們可以先聽聽看這段音樂。

Bill Evans - 34 Skidoo
Bill Evans - 34 Skidoo

我想大部分的人聽到這段音樂的感覺,就是它是一個很輕鬆的爵士樂,頭腦裡面出現的畫面,大概就是西餐廳或紅酒之類的事情。

但是,如果是我聽到這段音樂的時候,其實我腦中只會出現一些很技術性的事情;譬如說,在我的腦中這段音樂可能會被轉換成五線譜,然後,我會注意到的事情是:

  • 它用了什麼和弦?

  • 它和弦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它從什麼調轉到什麼調?

  • 或是它有什麼奇怪的音型,是我可以用在我下一首曲子上面的?

我聽到音樂後頭腦出現的東西
我聽到音樂後頭腦出現的東西

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重點是,音樂雖然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事情,但是它同時也是非常有邏輯、非常理性的

我相信所有偉大的音樂家或作曲家,絕對都不可能是單純憑藉著忽然的靈感或心情來作曲。譬如說貝多芬好了,他可以寫出非常有名的《命運交響曲》,絕對不是因為突然有一天命運之神到他家敲了他的門四下,然後他就突然可以寫出來,絕對不單純是這樣子而已的。

貝多芬絕對不只是因為「突然有靈感」就可以寫出偉大的作品的
貝多芬絕對不只是因為「突然有靈感」就可以寫出偉大的作品的


所以,為了跟大家解釋音樂的邏輯,我想要從最簡單的五個音 - Do Re Mi Fa Sol 開始, 有成千上萬首曲子,都是建立在 Do Re Mi Fa Sol 這五個音上面的, 像是這一首聖誕歌曲《Deck the Halls》。

Deck the Halls - 正常版
Deck the Halls - 正常版

如果我把這五個音的頻率,放到一條數線上,你大概會看到它長成這個樣子(下圖),那這五個音的特定的頻率關係,會讓你的大腦產生一種特別的感覺,大部份的人會形容這個感覺是一種非常開心、非常穩定的感覺。

Do Re Mi Fa Sol 的頻率分佈(數字為音的頻率,單位是 Hz)
Do Re Mi Fa Sol 的頻率分佈(數字為音的頻率,單位是 Hz)

身為一個作曲家,你可以做的很好玩的事情是,你可以修改一點點這個頻率,你就可以讓曲子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譬如說,作曲家要怎麼樣讓一首曲子變得很悲傷?你只要把這邊的第三個音的頻率降低 6%,你就可以達到一個很悲傷的效果1

第三個音的頻率降低 6% → 小調音階
第三個音的頻率降低 6% → 小調音階

Deck the Halls - 小調版
Deck the Halls - 小調版

或者是你可以作一些別的實驗,如果你把第二個音調低 6% 會怎麼樣?你就會瞬間來到印度或是阿拉伯了!

把第二個音調低 6% → 產生增二度,有「眼鏡蛇」感
把第二個音調低 6% → 產生增二度,有「眼鏡蛇」感

Deck the Halls - 增二度版
Deck the Halls - 增二度版

或者是說,你把第四、第五個音提高 6% 呢?你就會達到一個虛無飄渺的感覺。

把第四、第五個音提高 6% → 全音音階
把第四、第五個音提高 6% → 全音音階

Deck the Halls - 全音音階版
Deck the Halls - 全音音階版

最後一個例子,如果你把最後兩個音提高 12%,你會瞬間得到一個中國風的感覺。

把第四、第五個音提高 12% → 五聲音階
把第四、第五個音提高 12% → 五聲音階

Deck the Halls - 五聲音階版
Deck the Halls - 五聲音階版

其實說穿了,音樂只是一種語言而已,它是一種關於空氣振動頻率以及時間差的語言, 它跟其他所有的語言一樣,有字母、有單字、有它的文法。

所以我想要表達的是,其實你不需要上帝給你特別的音樂基因,你才可以成為音樂家,你要做的事情只是去了解音樂的語法,去了解它的邏輯是什麼。


不過說到語言,語言的重點從來就不在於它發出的「聲音」上面,而是在它背後隱含的「意義」。前一陣子我在網路上看到這張圖:

假設你是不懂中文的外國人,看到這張告示牌,你會有什麼反應?
假設你是不懂中文的外國人,看到這張告示牌,你會有什麼反應?

假設你是一個說英文的外國人,然後你到中國旅遊,你看到這張告示牌,你會有什麼反應?

觀眾回答:「有點危險?」

你在很吃力地把這行字唸完之前,你就已經⋯⋯被電死了。

哈哈,其實是有電啦!
哈哈,其實是有電啦!

如果你是做這張牌子的人,你要告訴一個外國人「這個東西有電很危險」,那你告訴他這四個符號要怎麼唸,有任何的意義嗎?

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專業音樂教育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長久以來,我們的學校一直想把音樂系學生訓練成非常厲害的演奏家,訓練成非常厲害的音樂「執行者」,或者說得更難聽一點:我們嘗試把學生訓練成一台「人體 iPod」

iPod 的功能是在於,你只要把樂譜丟給它,它就可以一五一十地把它播放出來,但是如果今天你把樂譜拿走,叫 iPod 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任何一台 iPod 都沒有辦法做到。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們要我們的音樂系學生,每天花八個小時關在琴房裡苦練,真的為了只是成為一台完美的人體 iPod 嗎?

我覺得這些事情在以前可能還很有價值,但是,在現在你只要點三下滑鼠,就可以聽到世界級的演奏家演奏蕭邦、演奏貝多芬、演奏巴哈給你聽的時候,我們真的還需要音樂系每年產出這麼多的畢業生,然後重複著同樣的音樂嗎?

太多的練習、太少的創造
太多的練習、太少的創造

我覺得我們的音樂系學生,花太多的時間苦練,但是花太少的時間創造或思考了;不過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苦練不重要,苦練以及學習前人的音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切事情的目的,都是要讓我們更了解音樂的本質,使我們能使用音樂這個語言,去表達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改變世界。

因為這個世界已經不再需要更多的人體音樂播放器,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勇於創造的音樂家。


  1. 在這裡說頻率「降低 6%」而不說「降低半音」是因為觀眾都不是音樂專業的人,所以我避開使用專有名詞。 ↩︎

喜歡這篇文章嗎?幫我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