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我的鋼琴老師是在講幹話嗎?讓好和弦翻譯給你聽~

我的鋼琴老師是在講幹話嗎?讓好和弦翻譯給你聽~

你的鋼琴老師講過的,最讓你聽不懂的話是什麼?好和弦幫你翻譯!

      

我的人生從大約六歲開始學鋼琴,一直到我音樂系碩士班畢業,大概也上過將近二十年的鋼琴課了,在這期間我遇過非常多的老師,每個老師都會用盡全力地,盡量讓我理解他想要傳達給我的東西,不過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我還是有遇到無數次「我真的聽不懂老師想要我幹嘛」的情況。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是老師的錯還是學生的錯啦!就是老師敘述一件事情所使用的語言、用詞,跟學生理解的有差異;或者是雙方都沒有辦法精確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感覺是什麼,或者是說不清楚要如何彈才能造成那種感覺。

所以我就在 Instagram 上面問大家,你的鋼琴老師講過的,最讓你聽不懂的話是什麼。我收到了超級多回應,今天要在這邊跟你分享,也許嘗試幫你翻譯其中一些的意思,那我們現在就開始吧!

老師說:「樂句要呼吸」

「樂句要呼吸」這個用詞是超級常見的,很多老師都喜歡用這個字,但是學生常常都聽不懂:「啊我就在呼吸呀,是要吸什麼」。我對這句話的翻譯是:

樂句要呼吸

你的音的大小聲和時間差,要合乎樂曲的分組邏輯。

假設你是吹管樂或唱歌的人,你都一定需要呼吸換氣嘛,那個呼吸的時間點一定需要被放在合邏輯的位置;彈鋼琴的人,在物理上不需要換氣,就能夠讓音一直彈出來,但是「把音分組成有邏輯的樣子」(也就是讓它感覺上像是在呼吸換氣),是非常重要的。

我之前有做過一部影片標題叫「音符的心理分組」,就是在講教你如何在鋼琴上面彈得像是有在呼吸、有在換氣的感覺。 

我在那一部影片裡面說,其實所謂的換氣或是分組,不一定是要把音整個斷掉。有的時候你 a) 在一組的最後一個音漸弱,或是 b) 在新的一組的開頭彈強一點點或是 c) 時間延後一點點,也可以達到分組,也就是有呼吸的效果。

以這一首很有名的蕭邦夜曲當例子的話,主旋律的第一小句/小組(看你想要怎麼稱呼它都可以),應該是 Bb-G-F-G-F-Eb,也就是 Eb 是這一句的最後一個音。簡單的做法就是把這個 Eb 彈弱一點點,然後它的後面一個音 Bb 就是新的一組的開頭嘛,那我們就把 Bb 彈稍微強一點點,然後也許也延後一點點,就會聽起來像是你有一個呼吸了。

很多初學者會把明明應該是第一組最後一個音的 Eb 彈太大聲,當這個 Eb 太大聲的時候,它就會聽起來很像是第二組的開頭,而不是第一組的結束,這樣你的「呼吸」就是不太合邏輯了。 

老師說:「彈到底又不破」

如果你是一個男生,在彈鋼琴的時候,你很少很少會需要用到你百分之百的力氣彈,如果你過度用力的話,尤其是在比較便宜的鋼琴上,音色應該都會很難聽。 所以這句話的翻譯是:

彈到底又不破

你過度用力了,用中等偏大的力量彈就好。

還有幾個我覺得都是很類似的:

通常當鋼琴老師說要「更深一點」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很疑惑:「啊我都已經彈到底了啊,鋼琴鍵按下去就一公分而已,是可以彈多深?」 

其實當他們說「更深一點」的時候,常常他們的想要的都是「按住鍵盤的時間更長一點」。很多學生遇到和弦換很快,或是即將要移動比較遠的時候,都常常會手點鍵盤一下下就拿走,造成音太短,聽起來就虛虛的。所以對於以上這些,我的翻譯都是:

更深一點、你彈得好虛、音要飽滿、聲音要 focus 不要散掉⋯⋯

你彈得不夠用力而且不夠長。你應該用「中等偏大」的力量彈,然後手不要點一下就拿走。

其實你就是每一個音都在鍵盤上面多待個零點零幾秒,它聽起來就不會覺得不夠深、虛虛的了。 

老師說:「要用內力去彈」

我覺得這個意思應該跟上面兩個都很像,就是:

用內力去彈

你的力度要中等,然後手按住鍵盤的時間要夠長。

不過我覺得如果你是要教別人鋼琴的話,「內力」這個用詞不是很好啦,很容易造成學生頭上有問號。

老師說:「這裡要安靜一點!不是小聲哦!」

這個真的蠻難懂的,我的解讀是「安靜」是一種感覺,「小聲」是一種物理上的客觀事實。要怎麼樣更安靜但是物理上不要變小聲,我能想到的可能只有用左踏板,或者是速度彈慢一點點吧。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你的老師這樣說的時候,她還是是叫你要小聲的意思拉,至少其中某一些音樂小聲,可能只是因爲她覺得小聲這個詞聽起來太沒有深度了。

這裡要安靜一點!不是小聲哦!

就是叫你要小聲的意思啦!(至少其中某一些音)

老師說:「弱但是要有力度」

我覺得這個翻譯跟之前幾個也很像:

弱但是要有力度

彈中等的力度就好,然後也許音也不要太短。

我發現很多鋼琴老師,好像都會刻意避免使用「大聲」跟「小聲」這兩個字耶,然後就會出現一些聽起來很難懂的話,例如說:「我是要你有力度但不是大聲」,或是「我是要你安靜但不是小聲」。

其實就鋼琴的構造而言,彈鋼琴的人能控制的真的就是只有琴鍵按下去的速度而已;所謂的「力度、柔和、清脆、寬闊」等等的感覺,真的就是跟每一個音的大聲跟小聲有直接的關係。

我之前有做過一個影片叫做「為什麼厲害的人彈同一個和弦,就是比你好聽」,教你如何調配各種大小聲的比例,去造成各種感覺,有彈鋼琴的人可以去看看喔! 

老師說:「要讓聲音傳到更遠的地方」

這個又是一個鋼琴老師不喜歡用「大聲」這個字的好例子。

聲音的傳播,至少在室外的話是根據平方反比定律(Inverse-square law),距離每增加一倍就會減少 6 分貝,而空氣的溼度跟溫度也會影響傳播;但是那個都是在你控制範圍外,所以你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大聲一點」。

讓聲音傳到更遠的地方

彈大聲一點。

但是我猜接下來那個老師一定就會說:「我是說要讓聲音傳更遠!但是不是大聲哦!」遇到這種就很頭痛了。

老師說:「唱多一點」

鋼琴是一個很容易突然忽大忽小聲的樂器,如果你的旋律音量不穩定或是稍微不夠大聲的話,就不會有那種很多古典音樂追求的、那種類似聲樂家在唱歌的那種 fu 了,有的時候稍微加一點點踏板,讓琴弦有多一點共振,會更有「唱」的感覺哦!

唱多一點

把旋律的每一個音都彈至少中等大聲,而且音量要穩定,音跟音也許要有一點點重疊,可能還要有一點點踏板。

老師說:「要更有情感一點、表情要多一點、更有音樂性一點」

我覺得「有情感、有音樂性」這件事情滿複雜,並不是你只改變一兩個特定的事情就可以改善的,但是我覺得很多學生彈起來很冷感、看起來好像沒在 care 的原因不外乎就是他們的「音量、音的長短、時間差、速度」等等事情,沒有根據曲子的內容做變化。

更有情感、有表情、更有音樂性一點

要去了解曲子。彈琴時的音量、音的長短、時間差、速度等等事情,要根據曲子的內容做變化。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歸咎於「樂理不好、看不懂曲子在寫什麼」。例如說看不出哪一個和弦比較緊張拉,搞不懂哪一個音是和聲外音拉,哪一個音跟哪一個音是同一個聲部拉,哪一個音是句尾哪一個音是開頭等等的。

與其用「放感情、音樂性」這兩個字眼,我還是更喜歡說要「理解曲子」拉。不然學生會自以爲她只要假裝「放感情」,臉部表情很多,身體扭來扭去,或者是隨機變快變慢,別人就會覺得有音樂性,並不會。

不是自以為投入就叫做「有音樂性」好嗎?
不是自以為投入就叫做「有音樂性」好嗎?

老師說:「更黏一點」或「更顆粒一點」

這個是常見用語。翻譯是:

更黏一點

把音跟音之間的重疊時間變長。

更顆粒一點

音跟音之間不要重疊,或甚至有一點點空隙。

我有一部影片叫做:「為什麼厲害的人彈同一串音,聽起來就是比你清楚?」,整部影片就是在討論更黏一點或是更顆粒一點的問題,你如果還沒看過的話等一下一定要去看看喔! 

老師說:「要有色彩變化」

這句話我超級常聽到古典音樂人說,我後來去揣摩他們的意思,他們應該只是在說:

這裡要有色彩變化

這裡有一個特殊、不正常的和弦,你要把它彈清楚,也許彈特別強或是特別弱,或甚至停頓一小下。

繼續拿前面說過的蕭邦夜曲當例子,第二段這邊有一個平常應該不太會出現的 Abm 和弦,如果你就這樣彈過去什麼都不特別做,聽起來就會沒有「色彩變化」。

但是如果你有發現這邊這個 Abm 和弦是一個借用和弦,它平常不應該出現在現在這個調的,所以你決定把它特別彈小聲一點,然後也突然慢下來一點點,觀眾就可以感覺得出你這邊有「色彩變化」,白話的來說就是,你有多花一點點心思來特別強調這個和弦的不尋常

老師說:「沒有展現動態範圍」

這個用詞其實是(少數的)很精確很科學的講法。

動態範圍,或是英文叫 dynamic range,就是在講小聲跟大聲的差距有多少。所以「沒有展現動態範圍」的意思,就是在說你的「所有音的音量都太接近了」。

沒有展現動態範圍

你的所有音音量都太接近了。

這個並不是說要你改成忽大忽小聲,而是你要知道哪些音應該要大聲、哪些應該要小聲。你可以看之前的「10 種程度的音量控制技巧」的影片,裡面我有提到很多重要的音量控制技術的練習方法喔! 

來看一些比較奇葩的

這些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 音階要拉得有螺旋狀
  • 我要的是藍色,不要給我橘色
  • 這裡要有哭的聲音
  • 要把人彈進去
  • 按下琴鍵抖動會有不同音色
  • 再哈密瓜一點
  • 更「掃地」一點
  • ⋯⋯

結論:你們高興就好

當然我覺得鋼琴老師們,都是很努力地要傳達感覺給學生知道啦!每個學生的生長環境、思考模式都不同,要讓學生去體會一種感覺,我們需要對每個學生使用的敘述方式可能都不一樣,有的時候乍看之下超荒謬的用詞,搞不好某些學生就很有共鳴。

反過來說,好和弦頻道做這麼久的音樂教學,也是想推廣一個觀念,就是音樂其實是一個很理性的東西;很多音樂上的「感覺」,其實都是可以用音量大小、頻率高低、時間長短、和聲理論、樂曲結構之類的,很具體很科學的用語來敘述的。

所以,我也是要建議所有學音樂的人,如果你聽到一段音樂覺得很好聽,或是給你一個特別的感覺,你一定要認真去研究一下到底是爲什麼,然後嘗試看看能不能用很具體明確科學的用語敘述出來。這樣如果有一天你當老師的話,你學生才不會一頭霧水阿!

喜歡這篇文章嗎?幫我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