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AI 來了~音樂人都要完蛋了嗎?

AI 來了~音樂人都要完蛋了嗎?

被 AI 淘汰的可以不要是你。快來閱讀不被 AI 淘汰的完全指南!

      

如果你最近沒有被 AI 的話題洗版,那你可能是住在沒有 Wi-Fi 的山洞吧?尤其是在 AI 作曲這方面,超級多人留言問我對最近的 Suno AI 有什麼看法,我們音樂人真的要完蛋了嗎?

目前的生成式 AI

最近三年 AI 工具的發展真的是來得又快又突然。在這篇文章上架的 2024 年 4 月,人類數位溝通的主要媒介——不管是文字、影像還是聲音——都已經可以只用簡單的指令,就讓 AI 自動生成出來:

  • 文字方面,目前我們有像是 ChatGPTClaude 之類的線上服務,也有很多可以離線執行的大型語言模型。
  • 影像方面,圖片的話目前我們有像是 DALL-EMidJourney 的線上服務;離線的話也有 Stable Diffusion影片產生的技術目前也在快速進步中。
  • 聲音和音樂方面,應該是好和弦頻道的觀眾最關心的。目前我們已經好幾個可以離線使用的模型,像是 Meta 推出的 MusicGen 和 MAGNeT;線上服務的話,當然就是最近超火紅的,只要打一行字,就可以直接幫你寫出完整歌曲的 Suno AI

DALL-E 和 Stable Diffusion 產生出的圖片。指令是:「一隻橘貓在客廳彈鋼琴,面帶驕傲的表情。背景是裝潢精美的客廳,有自然溫暖的照明、沙發、窗簾和室內植物。」

我沒有要在這篇文章介紹這些 AI 工具;因為寫這個主題的話,可能你還沒把文章讀完,資訊就已經過時了。而是我要以一個音樂工作者的角度來討論,在現在這個 AI 生成工具快速發展的時代,身為一個音樂人應該要怎麼辦?我們會全部失業,然後被 AI 取代嗎?

先跟你暴雷:我覺得我們不會有事的,讓我來跟你說為什麼。

AI 來了!音樂人都要完蛋了!

🎵 AI 來了!音樂人都要完蛋了!(爵士樂團版) 🎵

在 1997 年的時候,一個叫做〈Perfect Sound Forever〉的線上音樂雜誌,採訪了電子合成器之父 Bob Moog。他們問 Bob Moog:「你當時發明電子合成器的時候,有沒有擔心過真正的音樂家和樂團會被取代?」

然後 Moog 說:

“I was never worried that synthesizers would replace musicians. First of all, you have to be a musician in order to make music with a synthesizer… To me the synthesizer was always a source of new sounds that musicians could use to expand th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for making music.”

我從來不擔心合成器會取代音樂家。首先,你必須是一個音樂家,才能用合成器來創作音樂……對我來說,合成器是一種新的音色來源,音樂家可以利用它來擴大音樂創作的可能性。

Robert (Bob) Moog (1934-2005)
Robert (Bob) Moog (1934-2005)

事實上,每次在音樂上有新的技術被發明出來的時候,都一定會有一些人說:「完蛋了完蛋了!世界要毀滅了,我們全部都要失業了~」。但是回顧過去的歷史,每一次我們都還是好好的阿!不相信嗎?我舉幾個例子給你看:

  • 留聲機被發明的時候,有些人就說:「完蛋了完蛋了!以後大家都只聽錄音就好,演奏者全部都要餓死了!」。結果是,錄音技術不但沒有讓演奏者餓死,反而還讓演奏者被更多人聽到。

  • MIDI 被發明的時候,有些人說:「完蛋了完蛋了!以後樂器都給 MIDI 彈就好,沒有人要花時間練琴了,樂器老師全部都要餓死了!」。結果是,MIDI 並沒有取代「學樂器」這個活動,反而還成為了一個超級好用的輔助工具。

  • 合成器和取樣機被發明的時候,有些人也說:「完蛋了完蛋了!以後做音樂都用取樣機就好,不需要傳統樂器了,樂器製造商、管弦樂團、指揮家全部都要餓死了!」。結果是,合成器、取樣機不但沒有淘汰傳統樂器製造商和管弦樂團,反而還開拓了音樂的新領域,像是電子舞曲、Hip-hop 等等。

  • MP3 檔案格式被發明的時候,也有些人說:「完蛋了完蛋了!音樂檔案變得這麼小,以後聽音樂只要網路下載盜版就好,沒有人要買唱片了,音樂家、藝人和音樂產業都要餓死了。」結果不幸的是,後來音樂產業發明了訂閱制串流服務和 YouTube 的版權宣告,從消費者和創作者身上 A 到了更多錢。

留聲機、MIDI、合成器和取樣機、MP3 檔案,都沒有讓音樂人完蛋
留聲機、MIDI、合成器和取樣機、MP3 檔案,都沒有讓音樂人完蛋

這次的 AI 音樂風潮,我不覺得會跟前面的幾次技術大革命有什麼不一樣。能夠用更便宜、更簡單、更快速的方式產生音樂,對人類整體的音樂發展一定是好事多過於壞事,音樂家要做的,只是在這其中找到新的角色定位而已。

對於新技術的危言聳聽

不過,說到對於新技術的危言聳聽,我一定要分享一下這篇有趣的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蘇莎(John Philip Sousa),他是一個很有名的美國作曲家,也是管樂器「蘇莎號」的發明者。文章標題是「機械音樂的威脅(The Menace of Mechanical Music)」,1906 年 9 月刊登在〈Appleton’s Magazine〉。

蘇莎在文章開頭就說:

“I foresee a marked deterioration in American music and musical taste, an interruption in the mus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a host of other injuries to music in its artistic manifestations, by virtue – or rather by vice – of 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 various music-reproducing machines.”

我已經預見到美國的音樂和音樂品味即將明顯退化,國家的音樂發展即將中斷,還會有一大堆其他對音樂藝術表現的傷害。這一切,都是因為各種音樂播放器的數量越來越多所導致的。

接下來他又預言,音樂播放器出現後:

“The child becomes indifferent to practice, for when music can be heard in the homes without the labor of study and close application, and without the slow process of acquiring a technic, it will be simply a question of time when the amateur disappears entirely, and with him a host of vocal and instrumental teachers, who will be without field or calling.”

我們的孩子將會變得不想練琴,因為現在在家裡隨時就能聽到音樂,不再需要任何學習、專注、去慢慢地掌握音樂技巧的過程。音樂業餘者完全消失只是早晚的問題,隨著他們的消失,也將會有一大堆歌唱和樂器老師失去他們的工作。

蘇莎還認為,音樂播放器的普及,會讓下一代的人忘記鋼琴其實是要用手彈的。他說:

"… that the exclamation of the little boy who rushed into his mother’s room with the appeal: “O mamma, come into the drawing-room; there is a man in there playing the piano with his hands,” is far less extravagant than many similar excursions into the domain of humorous and human prophecy."

想像一個小孩興奮地衝進媽媽的房間,說:「天阿!媽媽你快點來看,在客廳居然有個人用他的手,用『手』在彈鋼琴耶!」。以上這樣的情境的發生,並不會是一個太誇張的預言。

蘇莎還提到了很多可怕的情景,例如像是「以後的媽媽就不會唱甜美的搖籃曲哄嬰兒入睡,而是直接把留聲機打開」,以及「當英勇的軍隊出發時,將不再有威風凜凜的鼓手作為領隊,也沒有閃閃發光的銅管樂隊,取而代之的只有一台裝在汽車上的巨大留聲機」。1

左:媽媽不再唱搖籃曲,嬰兒被留聲機哄著入睡 | 右:軍隊出發時,改成用留聲機播音樂
左:媽媽不再唱搖籃曲,嬰兒被留聲機哄著入睡 | 右:軍隊出發時,改成用留聲機播音樂

總之,這篇文相當有趣,我會把連結附在下面,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讀一下。如果看不懂英文的話也沒關係,因為你可以叫 AI 幫你翻譯。

有商業價值的最低門檻

🎵 AI 來了!音樂人都要完蛋了!(Rap 版) 🎵

在我看來,不論是以前的留聲機、MIDI、編曲軟體,還是最近的 ChatGPT、Stable Diffusion 和 Suno,這些科技持續發展的結果,都是會讓「有商業價值的最低門檻」變得越來越高。讓我跟你說明一下這個概念。

我們以製作插圖這個工作為例好了,以下的長條圖表示用各種方式可以得到的插圖品質。

  • 我可以自己畫一張插圖,但是我的繪畫功力可能比幼稚園小孩還爛,所以我只能得到很低的品質。
  • 我也可以選擇花 100 美金訂閱美工圖庫,得到更高品質的插圖。
  • 或者,我也可以花例如說 1,000 美金,請專業插畫師幫我畫圖。
  • 我甚至有可能可以花 10,000 美金,委託非常有名的插畫家幫我創作。

至於需要多高品質標準的插圖,是要看使用情境而定:

  • 假設只是要在跟別人聊天的時候,用圖來說明想法,那需要的標準不高,自己畫就可以了。
  • 如果要把圖用在官網或是 YouTube 影片,對品質的標準就提高了,那麼可能就至少要選擇美工圖庫。
  • 如果圖是用在重要的行銷用途,例如產品包裝或商業出版品,那麼就會需要更高品質的插圖,這時可能需要專業的插畫師才能達到標準。
  • 最後,如果是要打造一個國際精品品牌,標準就會變得超高,應該就需要委託著名的插畫家來親自操刀。

需要多高品質標準的插圖,是要看使用情境而定
需要多高品質標準的插圖,是要看使用情境而定

要注意一點,品質並不是越高就越好喔!因為各種工作的預算都不是無限的,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超過標準的最便宜的選項」。

  • 例如說,有一個便宜的 AI 工具,產生的插圖雖然比美工圖庫差一點,但是對於用在網頁或是 YouTube 影片已經夠好了,那麼大家就會選擇用 AI,美工圖庫就變得沒有商業價值了。

  • 如果這個 AI 工具,產生的插圖就算比專業插畫師差一點,但是還是夠好到可以直接用到產品包裝或出版品上,那麼專業插畫師就變得沒有商業價值了。

只要 AI 的品質超過標準,那麼大家都會選擇 AI,因為又快又便宜。
只要 AI 的品質超過標準,那麼大家都會選擇 AI,因為又快又便宜。

我覺得,給 AI 幾年的時間,不管是文字、圖像還是音樂,AI 生成的品質都一定會進步到可以超過大部分應用情境的標準,也就是「大部分時候都夠用」就對了啦!

到了那個時候,如果我們的思維只是一直去增進技術,想盡辦法比 AI 更厲害來避免被淘汰的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就算人類在某個工作上比 AI 厲害,人類也還是比較慢和比較貴;只要 AI 達到「夠用」的標準,那麼全部可以用 AI 的專案,最後都一定會選擇用 AI 來解決。

三件不會被 AI 取代的事

那這樣看起來,不就是所有的人類工作都一定會被取代嗎?倒也不會這麼悲觀,我可以想到至少三件事情,是以後不管科技怎麼發展,都很難被取代的。

人的連結

難以被替代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連結」。

假設你是一個愛看 NBA 的籃球迷。想像一下,如果今天有一個 AI,能夠生成畫面超級逼真的籃球比賽,畫面品質比 NBA 2K24 還好上一百倍。你可以自由選擇兩支球隊,AI 就可以自動產生完整的球賽轉播影片。你會想要看嗎?

我是說,一開始我們當然會因為覺得新奇想去看啦!但長期來說,你會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看兩個不存在的球隊打虛擬比賽嗎?對我來說,就算 AI 生成的比賽內容超精彩、畫質超好,我也不會想看,因為我不 care。

球迷關心的是真實世界的 Stephen Curry 和 LeBron James 表現怎麼樣,以及他支持的球隊能不能打進季後賽。我們看 NBA,看的是人類的連結,而不只是籃球被丟進籃框裡面的影像。

兩個不存在的球隊打虛擬比賽,你會想看嗎?
兩個不存在的球隊打虛擬比賽,你會想看嗎?

高風險決策

難以被替代的第二件事情是「高風險決策」。

例如說,「製作品牌形象歌曲」就是一個音樂領域上面的高風險決策。因為品牌歌曲的成功與否,可能直接影響市場反應和業績;如果歌曲跟企業的形象不協調,或是聽起來很討厭,都會對品牌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高風險環境下,做音樂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了;就算 AI 技術可以直接產生還不錯的旋律、歌詞或甚至是整首歌曲,大部分客戶還是會傾向選擇人類音樂家。

這是因為我們人類音樂家可以跟客戶做深入溝通,可以看出那些客戶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客戶可以相信我們的「品味」,來確定這首歌曲是 OK 的,減輕他們決策時心理的負擔。這些事情都是 AI 很難複製的。

好玩

難以被替代的第三件事情是「好玩」。

好玩是很重要的。你看 AlphaGOStockfishPluribus 這些軟體的出現,並沒有讓人類從此就不玩圍棋、西洋棋和德州撲克。

為什麼呢?因為好玩阿!

AlphaGO、Stockfish 和 Pluribus 並沒有導致人類從此就不玩圍棋、西洋棋和德州撲克。
AlphaGO、Stockfish 和 Pluribus 並沒有導致人類從此就不玩圍棋、西洋棋和德州撲克。

就算在圍棋、西洋棋和德州撲克上面,人類已經永遠不可能贏過 AI 對手了,但是我們並不 care。對這些遊戲的愛好者來說,他們還是願意繼續花時間和金錢來增進技巧;圍棋、西洋棋、德州撲克的教練、教學頻道也沒有就此消失,人類之間的職業比賽也依然存在。

因為只要好玩,就算 AI 可以代替人類玩,人類還是會想要自己玩。

哪些音樂工作會被 AI 取代?

🎵 AI 來了!音樂人都要完蛋了!(R&B 版) 🎵

接下來,我來整理一下我認為哪些音樂工作會被 AI 取代吧!

我在之前的《學音樂不餓死的完全指南》這篇文章中提到,大部分的音樂工作,都可以被歸類成「表演」、「教學」和「製作」這三種,我們來一一檢視一下它們被 AI 取代的風險。

表演類

工作 被 AI 取代的風險
古典音樂獨奏家
職業管弦樂團團員
商業演出、婚禮演出樂手
流行演唱會、音樂劇、舞台劇樂手
合唱團、學校考試或音樂比賽的鋼琴伴奏家
錄音室樂手 低~中

基本上,如果你的工作牽涉到「你本人站上舞台,演奏給別的人類看」的話,那麼是不太需要擔心被 AI 取代的。這是因為現場演奏的重點就是演奏者要是人類;人類喜歡看別的人類演出,是因為可以感受到「人的連結」,而不是因為人演奏得比機器好。

因為如果現場演奏者可以被取代的話,那麼早在可以播放錄影的時代他們就已經會被取代了,可是並沒有。所以,我覺得 AI 的出現並不會對這個現狀造成影響。

至於那些不需要露面的演奏者,例如說錄音室樂手,被 AI 取代的機會就稍微大一些些。但同樣地,如果錄音室樂手可以完全被取代的話,早在 MIDI 和取樣機發明的年代他們就應該被取代了,不用等到現在的 AI。所以,如果是目前都還能夠接到案子的錄音室樂手,短期內應該也不用太擔心被 AI 取代。

教學類

工作 被 AI 取代的風險
公私立學校的音樂老師
音樂班外聘老師、音樂系專任或兼任教授
私人音樂教室老師
私人工作室、到府家教或線上一對一樂器老師
實體演講、大班課講師
線上課程老師 低~中

在音樂教學上,AI 一定可以在傳達知識、分析演奏、輔助練習上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人類老師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在於提供「人的連結」。

一個好的音樂老師會關心學生、對學生的問題感同身受、學生缺乏信心時會鼓勵他、學生走偏的時候(不管是技術上還是生活上)會去把他拉回正軌。這些事情,我不覺得換成 AI 能夠複製同樣的感覺。

當然,也有一些少數的老師,是只會站到講台上唸課文的那種。如果是這種等級的老師,不要說用 AI 來取代了,把他的課改成播放好和弦的影片都還比較好,對不對?

所以在我看來,因為教學類工作的重點是在於提供給學生「人類的互動和支持」,人類老師被 AI 取代的機率是很低的。

製作類

工作 被 AI 取代的風險
各種配樂或功能型音樂作曲者 極高(除了高預算/風險專案外)
古典音樂會作曲、編曲者
流行音樂作曲、編曲者 低~中
校對、編排、製作樂譜者 極高(只是時間問題)
混音師 (只有少數精英能存活)
母帶後製工程師 已經被取代了(Ozone、LANDR…)
音樂節目主持和內容製作者

這是我覺得最容易被 AI 取代的類別。如果一個音樂製作人沒有辦法提供非常有個人特色的作品,也沒有辦法運用專業降低業主的風險,又或者是一個專案根本不夠重要到需要考慮個人風格和風險,那麼就一定會被 AI 取代。

對於配樂或功能型音樂,我認為幾乎所有中低預算、中低風險的案子(例如 YouTube 影片背景音樂、Podcast 片頭音樂、餐廳裡面播放的音樂)都一定會漸漸被 AI 取代。因為在這些專案中,音樂就是「夠用就好」,只要聽起來好像還 OK、不要太討厭,基本上都不會有人 care。所以我認為做這一行的人,要嘛就要想辦法做到頂端的客戶,不然就要考慮轉行了。

古典音樂的作曲和編曲者被 AI 取代的風險會低一點點。因為要幫一個演出團體訂製音樂,是需要考慮滿多事情的,像是團員的演奏能力、樂器編制、演出場地和活動主題等等,有時候作曲家甚至需要到排練現場提供幫助跟指導。這些都牽涉到很多來回溝通的部份,AI 滿難完全取代。

至於流行音樂的作曲和編曲,除非是為現場真人演出特製的情況,不然很多工作都是有機會可以一個人自己用電腦獨立完成的。那既然可以用電腦完成,就一定有機會可以用 AI 完成。當然,流行音樂的案子,也跟古典音樂一樣還是會需要很多人類之間的溝通,所以短期內 AI 應該還無法完全取代。

所有樂譜相關的工作,我認為最後全部都會被 AI 取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相對於比較通用的文字、圖片、影片和聲音,科技公司投資在樂譜 AI 的資源少了許多,所以目前還沒有很強的音樂轉樂譜、自動排版、修訂等等的工具。但是,以後一定會有的,到時候幾乎所有製譜相關的工作都會消失。

再來是混音師。在混音的過程中,是會需要做出很多藝術性的決定的,例如說這個樂器要開多大聲、要放在什麼位置、回音要開多大等等,的確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展現混音師的個人風格。但雖然這樣說,現代音樂的混音其實也都還算是有標準可循,而 AI 要學習這套標準並不會太難。我認為大部分的混音工作遲早會被 AI 取代,只留下少數的精英接下那些最好的案子。

然後是母帶後製工程師。早在 2018、2019 年左右,我們就已經有一鍵完成母帶後製的軟體了,最有名的應該就是 iZotope 的 Ozone。如果你不想買 Ozone 的話,也可以用線上服務,像是以前有找好和弦業配過的 LANDR。這些軟體都可以做出跟人類一樣好、或甚至更好的母帶後製。所以,除了一些特殊格式(例如像黑膠唱片)的母帶後製之外,這個工作在 2024 年已經幾乎被 AI 取代了。

最後是音樂節目主持和內容製作,像是這個好和弦頻道。如果這個頻道全部變成用 AI 寫稿、用 AI 生成語音和畫面,你們還會想看嗎?我希望你們還是會更喜歡看我製作的內容啦。再說,如果 AI 真的能夠從頭到尾,產生出好和弦頻道的內容的話,現在你在 YouTube 上應該已經會看到成千上萬個好和弦頻道了。所以我會說,內容創作者的工作目前應該還是安全的。

結語

🎵 AI 來了!音樂人都要完蛋了!(鄉村版) 🎵

歷史已經反覆證明了,每次有新科技出現的時候,音樂工作者不但沒有全部都失業完蛋,反而還可以找到更多新的機會,我覺得這一次 2024 年的 AI 大躍進也是一樣。

AI 工具的越來越強大,會逼迫我們音樂人提升自己的職級。在接下來的 AI 時代,只當一個單純的樂手或是創作者可能不夠,我們會需要做更多決策、整合和承擔風險的工作,也就是轉型成像是一個製作人或音樂總監的角色,才能夠繼續提供價值。

總之,我覺得只要專注在那些 AI 永遠取代不了的元素,也就是:

  • 建立人與人的連結
  • 承擔或降低決策的風險
  • 創造好玩的體驗

這樣最先被 AI 淘汰的就不會是我們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不被 AI 淘汰的好方法,那就是購買好和弦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即興幼幼班》課程,有更好的鋼琴技巧和即興能力,絕對是音樂人對抗 AI 的重要武器喔!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

撰寫文章和維護網站需要不少的時間成本,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和影片對你有幫助,希望你可以藉由購買我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即興幼幼班》課程、實體書大包裝、加入頻道會員,或至少在社群媒體分享這篇文章,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好和弦的持續運作。謝謝你!

也希望你可以使用 E-mail 訂閱我,這樣才不會錯過我的最新內容喔!


  1. 我覺得蘇莎一定對軍隊出發的這個情境特別在意,因為他就是那個寫軍樂隊進行曲最有名的作曲家。 ↩︎